正确处理外资工作三大关系
□张国云
年前,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次发布了《中国区域对外开放度指数研究报告》,上海、北京、广东分列开放度总指标前三位,而浙江排到了第七位。这对长期以来保持市场先发优势、对外经济开放度一直很高的浙江,好像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当前我省外资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们深感提高外资利用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尤为迫切。具体说,当前亟须处理好三大关系:
“开放经济”与“经济转型”相结合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经济转型是新时期的新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到底如何既稳当前、又利长远,打造好浙江经济的升级版。
但一直以来,我们对待外资的态度都很纠结。一方面,外资的流入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看得见的如解决就业,看不见的包括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等;另一方面,一段时间外资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备受批评,外资品牌对国内品牌的挤出,也使其很容易成为民族情绪宣泄的靶子。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对待外资这种爱恨交织的态度其实长期存在。
从浙江看,“十二五”以来,浙江实际利用外资324.34亿美元,完成“十二五”目标的64.87%。与前几个五年计划我省利用外资高速增长相比,逐年在回落。这预示我们外贸加工型企业的好日子已渐渐远去,同时也表明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来临。
最近,省发改委牵头起草了浙江《鼓励外商投资重点支持产业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以浙政办[2013]98号文件进行了转发,文件具体从投资布局、引资水平、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信贷支持、财税政策、优化服务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措施,亟待我们抓好落实。
“引资”与“引智”相结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利用外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方面不排斥国外投资能力的减弱,国内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另一方面我省民营经济较发达,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比较,我省利用外资开始趋弱。
利用外资目前主要不是解决资金的问题,而是对我们深化改革非常重要。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包括我们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现在都离不开外资技术的外溢效应。这就是说,钱和“钱”不一样,外资表面上看是资金,但实际上是一个要素包,是一个载体,跟着资金一起进来的是管理、经营、技术、品牌和消费渠道。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回避或者弱化利用外资工作。
今年以来,省发改委启动了四项工作:一是强计划,首次编制了我省外资重大项目年度推进计划,强化外资项目服务;二是订标准,牵头编制了《浙江省外资投资重大产业目录》,为进一步扩大我省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三是搭平台,抓好我省各类开发区清理整改前期工作,并注意探索开发区管理机制;四是修规划,编制完成了《浙台经贸合作平台发展规划》。以此来强化并进一步发挥全省各类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载体作用。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开放经济的两个轮子。“引进来”是内向国际化,是开放市场;而“走出去”是外向国际化,是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的主动力。在这一轮经济工作中,“走出去”应该是营造浙江新优势的又一重要选择。
经济强省必须是对外投资大省。目前浙江人均GDP已达一万美元,按照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进入了境外投资快速扩张期,这时切不可再拼命去追逐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海外利益的获取和合理扩张。事实也证明,我省“十二五”期间,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100亿美元以上,较“十一五”增长超过60%。“走出去”的规模、数量已领先全国。
经济全球化迫使我们“走出去”。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了当我们让出部分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必须要“走出去”争取部分中低端市场,通过“市场换市场”,否则我们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加之,浙江向来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省份之一,近年来贸易摩擦呈现上升趋势,我们通过“走出去”,可以带来外贸出口、促进中间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增长,同时又能绕开国际贸易壁垒,这是转变浙江外贸发展方式又一途径。
经济内生动力要求“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发展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求更为廉价和高效的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空间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通过互利共赢方式获取最大的国民财富。
为此,2013年省发改委着力抓了三件事:一是抓试点,强化“走出去”战略,扎实推进境外投资项目简化管理试点工作;二是强服务,加强对重大境外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三是引资金,强化外国贷款项目争取,在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商业贷款等方面,充分发挥省利用国外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的作用,为浙江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省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