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学

校园绰号,调侃的背后

  王东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校园有了这样一个“等级谱系”:以“学×”为模板不断衍生,从学魔、学神、学霸、学痞一直排到了学民、学弱、学渣、学残。前段时间,还有网友按照流行歌曲重新填词,直白地唱道:“学霸,学霸,我们去哪里呀。明天考试到底会考神马。学渣,学渣,你不要再看啦,看完也记不住呀。”

  把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尊为“学霸”,把那些排名靠后、在及格线上挣扎的人贬为“学渣”,充满了调侃的意味。大概只有经历过学习的挫折,有深刻内心体验与幽默感的人,才会热衷于把学习的各种状态谱成一个序列的、诙谐的、新奇的绰号体系。有时候,一些学生看上去的确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像一台开动的考试机器,如同“神魔”一般威风凛凛;而更多的人却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败下阵来,每逢考试就像生一场大病,羸弱如“残渣”。用比拟的口吻来称呼他们,既形象又贴切。老百姓喜欢“黑旋风”胜过李逵大名,也是同样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套时下最潮的话语体系里,除学民外,我们找不到一个全须全尾的正常人。好学生好得太邪乎,差学生也差得很离谱,就像进入一个“异形”世界,以至于总让人疑心“学魔”是否为走火入魔的代名词,而“学残”是在用身体抗议吗?毫无疑问,如果用它们来重构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的学习格局,就会出现盛大的“非人”场景——学习还在,但人不是疯魔了,就是残废了。

  只要学习仍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样的体验与定位可信度就很高。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一些教学无任何趣味可言,意义也不大,而且充满了强制性。它把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抛在身后,直直地就奔考试而去。这样的学习,无论最后考分有多高,它都是异化的,甚至是病态的,目的就是想把人赶跑。

  所以,学生们一定会反抗,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那种不快的心绪传递出来。现在这个世界还不是他们的,几十年来好与差的评价标准也不掌握在他们手里,但他们这代人多聪明啊,自创一套命名规则,再造一个评价体系,以重新解读与定义他们正在经历的学习。而那些看上去很好玩、很戏谑、很无厘头的名号,背后也都藏着一对冷眼或一脸坏笑,“看你们还能把学习扭曲到什么地步?”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3 校园绰号,调侃的背后 2014-02-20 3346582 2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