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省人才市场与本报联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

求职路上放飞梦想

  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徐雅克 方洲龙

  本报杭州2月19日讯 90后大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与梦想的群体,他们如今已成为求职大军的主力。

  今天,省人才市场与本报合办的“2014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益性专场招聘会”在杭州古翠路50号的省人才市场举行,也是春节长假后举行的首场专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招聘会,吸引了近千人前来应聘。

  寒门学子不失志

  在省人才市场二楼的招聘会现场,80个用人单位推出了包括营销、管理、财务、机械、建筑等在内的近千个岗位,一早就吸引了不少人陆续前来求职:有的人忙着寻找合适的岗位,有的人排队投放简历,还有的人交流求职感受。

  记者看到,几乎所有求职者的包里都装着好几份简历,而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的应届生小陈却两手空空。“我昨晚本来去网吧打印简历,结果U盘坏了。”不愿透露名字的小陈满脸无奈。

  22岁的小陈来自安徽芜湖农村,学的是经济学,今年大四。去年下半年,他就开始参加学校的招聘会,也在老家找了几次工作,都没找到满意的。好不容易找了家制造业公司,没做一个月就感觉不合适,辞职了。

  “浙江经济发达,企业也多,发展空间更大。”于是,小陈春节过后就来到杭州,在省人才市场附近找了家便宜的小旅馆,每天住宿费40元。

  即便价格不贵,但对家庭条件不好的他来说,感觉压力还是挺大的。他刚来省人才市场时,看到这么多招聘企业,充满信心,一看到有合适的岗位就上前咨询。但是理想挺美好,现实很骨感,小陈连续谈了3家公司的岗位,双方都不太满意,“万一找不到的话,再回家乡去找。”

  众里寻她千百度

  在浙江特产集团招聘摊位前,来自淳安县的汪仁鹏来回转了几圈,想投简历最终没有投。

  “排队的人太多了,而且好多人都是冲着财会岗位去的。”因为在汪仁鹏的塑料袋中,除了自己的简历外,还有两份属于没来现场的同学。3个人学的都是财会专业,也都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财会相对来说专业性强,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岗位,学的知识就荒废了。”汪仁鹏告诉记者,他是陕西西京学院的应届生,一直想回浙江工作。

  此前,他分别在杭州江干区和淳安实习,都是财会岗位。今年元宵节一过,他就来到杭州,暂住在朋友处。这几天,他一边上网投简历,一边参加各种招聘会。就在与记者交流的时候,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前几天投过简历的企业,通知他去参加复试和笔试。

  汪仁鹏笑着告诉记者,这家企业是上市公司,就发展空间来说应该挺大的,但是春节刚过,人虽然在这里找工作,放松的心还没收回来,如果马上就考试的话,自己怕准备不充分而错失机会。

  随后,听说杭州和平广场有场专门针对财会、外贸等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他和记者挥了挥手就走了,“多看多找多比肯定没错,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场磨砺再创业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周杰相对淡定。

  “我还没有实习过,今天来这里,一方面是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看看求职现场。”周杰轻松地笑道。

  小周来自湖州城区,父亲承包建筑工程,家境宽裕。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老家找工作或直接帮家里做事时,周杰一脸从容:“毕竟杭州机会多,我想先留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点工作经验,再回湖州工作也不迟。”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想法,他的父母也是这个意见。小周打算先在杭州找一份工作,等到自己能够独当一面后再回湖州,跟着父亲干一番事业。

  周杰认为,实习和工作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就算开始时帮人“打杂”,“那对年轻人来说,也是难得的锻炼。”

  谈起自己理想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说:“关键是看适不适合自己,我更关心休息日等福利。”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求职路上放飞梦想 2014-02-20 3370422 2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