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免费景区 公德考场

  陈醉

  “古道旁,垃圾丛;山外山,垃圾山。”正月里,好出游。一打开微信圈,满满的“游记”里少不了一些抱怨。一位从鄞奉古道旅游归来的朋友吐槽:古道两边和石梯上散落各种生活垃圾,有的已被半埋在土中,有的果皮都腐烂了……

  在这些垃圾为患的景区名册里,免费开放的古道、游步道尤为受伤。近些年,民众热衷寻鲜山林,游古道,这类免费古道很多都还没有整修开发,更不可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天天清扫,甚至连垃圾桶也鲜见几个,产生的垃圾便日积月累了起来。

  可是,“没人管”能成为景区垃圾成堆的理由吗?

  旅游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面镜子。它不仅检验着社会健康发展程度,也检验着游客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去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已然公布,规范的执行需要所有游客共同参与。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既可能是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或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也可能是由于旅游陌生环境所导致的所谓“道德弱化”。无论是哪种成因,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最终是要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倚仗每个人对自身行为加以自律。

  面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游客中种种不文明行为,不仅仅是要提升其经济性,更需要注重的是如何营造文明旅游环境,尤其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比如镇海九龙湖景区游步道去年就推出了“捡垃圾,换门票”的公益活动,引导游客变身“清洁工”。实施后,景区的4名专职清洁工每天至少少清理一百多斤垃圾。贵阳荔波漳江景区从2012年11月3日开始取消了所有垃圾桶,每位游客进入景区时,都会领到一个清洁袋,游客产生的垃圾由自己负责收运,出景区后放到指定的位置,营造一个“没人管”的景区,以此杜绝在景区内丢弃垃圾,效果甚佳。

  当然,景区也不能将游客素质作为挡箭牌,忽视自身建设。多设一个厕所、多立一道指示牌,环境干净一点、服务态度友好一点,游客自然也会潜移默化。文明行为具有感染性,环境传递出的文明将变成更多人的共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免费景区 公德考场 2014-02-18 3366695 2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