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3万人赶考的“转塘时间”

小镇风云:画画那些事儿

  本报杭州2月16日讯

  记者 蒋蕴 马悦

  通讯员 凌云 潘湘虹

  没见到人山人海,今年让转塘人有点出乎意料。

  “那些画画的孩子,去了别的地方?”“考点分散了,听说缺考的也蛮多。”每一个小镇人,都在议论这样的话题。

  转塘在杭州郊区西南部,尽管已经改称了街道,但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作镇。小镇的名号,在全国响当当,因为有着一所名校:美术圈里小伙伴们膜拜的“国美”——中国美术学院。

  2月17日,是“国美”2014年本科招生考试的最后一天。持续3天的考试季,每年都是转塘人生活中的大事情。官方披露的考生人数超过3万,加上陪考的家长,涌进这个78平方公里的地方。前几天还沉浸在过年气氛中的小镇,仿佛一夜间被点燃了。

  记者采访的日子,晴雨相间。画画那些事儿,不只留在画布上,更渗透在小镇的生活节奏里,翻腾在小镇的别样人生里。

  ▷美院北路

  协警:越来越有经验

  晨霭未散,美院2号门前,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清一色的装备:肩背画板,手提颜料盒、小水桶……

  西湖区转塘街道协警中队中队长方宁早就到岗了,天很冷,他的任务就是在寒风里担当路面值勤。围着中国美术学院的几条主干道:杭新路、象山路、美院南路、美院北路,前几年,堵车、违停是最让人头痛的问题。

  几天前,美院校方给全镇居民写的《告市民书》:“招生考试期间,给你们带来的麻烦敬请谅解!”

  全街道常住人口5万多,招考季一下子涌进的人潮几乎使小镇的人数翻了倍。街道的10个协管员全部上岗,还请了三墩的10个协管员来支援。“再加上30名交警,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周边能调动的力量,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方宁说。

  一个多月前,转塘街道在美院东北面专门新建了一座公车停车场,占地10亩、有250个停车位。这几天,附近的道路基本统一改成了单侧停车,方宁的巡逻车,则从早到晚一直在路上巡逻。

  6时30分、7时30分、8时30分……直到上午考试开始,方宁才松了口气。预想中的大股人流和车流带来的混乱,今天早晨并没有来到。他研究了一下,今年很多学校包下了大巴,集体送学生参考,分担了不少小车的流量。而早在月初就反复设计修改的应急组织方案,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曾经难找地方“方便”,今年城管部门就设置了6个流动厕所。曾经有小贩借机哄抬物价,今年当地工商加强监管,小超市的农夫山泉最高也不过两块钱。

  方宁是土生土长的转塘人。他说,小镇一年年地经受着考验,他也变得“越来越有经验”,那些秩序背后,是成长。

  ▷吴越画室

  校长:满街写满梦想

  70多个学生围着四五张桌子,捧着今天的午饭,狮子头、鸡排、冬腌菜……经历了上午半天的考试,他们早就饥肠辘辘,来不及洗掉满手的水粉、油彩,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

  吴越画室校长杨超凡还在上下张罗,这几天是这个32岁的“胡子哥”最忙碌的时候。不久前,他刚刚当了爸爸。而在杨超凡心里,更惦记的,是学校里那群95后的孩子们。作为当地最有规模的几家画室之一,今年,吴越画室有170多名学生参加美院的招生考试。

  送考生上大车、看着他们进考场……一上午,杨超凡就在美院北门守着,随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身份证丢了,准考证没了,最奇葩的是水桶漏了。”他手里的手机,一个上午都是烫的。

  为了中午让学生们休息好,他特地在北门对面的一处农房,租下了二楼的几间房,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吃完饭,休整一下准备下午的考试。可有人还是忍不住逛出来,这几天的街上实在太热闹了,放眼望去,全是花花绿绿的画室广告牌。

  随着美院的到来,这几年,转塘大大小小的画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数量已超过了200家。这边一开考,那边各家画室就各出奇招,拼命打起宣传广告。招生电话贴到了小吃店的墙壁上,出租车的车窗玻璃上,就连停在路边的接送学员考试的车辆,也拉出了长长的横幅。

  杨超凡的宝马X5,早上7时多就停在了那个位置,一天都不敢挪窝。“一开走,准有人抢占。”他明白,这地方正对着学生进出考场的路口,绝对是天然绝佳的广告位。

  “奋斗”、“梦想”……大红的条幅在风中飘着,整个小镇都是这样的字符。这些话,在来自四川南充的杨肖心里,一定会有感悟。为了备考美院,她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杭州,半年来只回过老家一次,就连春节,都是在转塘的画室里度过的。

  “花开花落,无法改变永恒的信念!”在微信朋友圈里,杨超凡为自己的学生们加油鼓劲。考前,吴越画室的老师专门制作了一部视频,将这些孩子几个月来在画室的学习生活场景,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他们想让学生们相信:梦想的力量,会很强大。

  ▷洋洋旅馆

  老板娘:遇上石膏像

  夜深了,房间里灯光也一间间地熄灭了。

  洋洋旅馆是镇上的一家客栈,17个房间,这几天的入住率超过了90%。老板娘胡芬花笑着说,平时每晚60元至80元,入住率也能达到七成以上,到了每年的这几天,就翻成了每晚200元的“考试价”。

  她出生的时候,这个地方还叫“转塘村”。以前,胡芬花在镇上的一家企业上班,美院来了后,她脑子活络,把家里原来的农居房改建了一下,楼上开旅馆,楼下临街的几个铺面,出租给别人经营奶茶店、画材店。

  这个时间,附近几家画材店刚刚准备打烊,几分钟前,还有学生冲进来,为明天的考试补买材料。熊远安开的这家画材店,名字叫“艺达峰”,这几天收入比平常日子能高出三四成。

  “靠在美院边上,有时候不经意间,就有一位美术界的‘大咖’走进店来。”这个当年迷迷糊糊入行的画材店老板,除了熟知店里摆放着的六七千种货物的名称、用途外,他还练出了一套绝活,用鼻子一闻,就能说出颜料的配方,用手一搓,就能摸出配方里各种成分的比例。旁边的村民说,别小看了他,现在熊远安已经把连锁店开到了北京。

  画画这些事儿,关联着转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几年,因为人流涌入,这里进驻了至少两家肯德基,还有必胜客。华润万家在这里打造了全杭州面积最大的卖场,世纪联华则筹措着开出第3家门店。这里有烧烤摊、麻辣烫,还有艺术馆、咖啡吧。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艺术,如今,已经深入到小镇人的每一天。

  胡芬花家的厨房,会飘出天南海北菜肴的味道。“不少画室的学生是外地的,他们的家长有时会到转塘来看看孩子,就在我家住上几晚。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带一些家乡的特色菜来,借我们的厨房烧。”借这个机会,胡芬花也认识了不少各地的菜式。

  闲下来的时候,她会端详着旁边店里柜台上摆的欧洲人脸型石膏像,看着那个跟小镇人完全不同的大鼻子,喃喃自语,“别说,还挺漂亮。”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小镇。谁会否认,转塘不是下一个?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小镇风云:画画那些事儿 2014-02-17 3365953 2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