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景象

文章导航

被湖水改变的家园

  本报记者 储永志

  报道组 钟建芬 雷忠义 摄影报道

  细雨,冷风,铁皮船发出刺耳的“突突”声,从飞云湖上驶过。从文成县黄坦镇到上金村10公里路,我们却要乘船一小时。

  船靠岸,我们步行20多分钟,终于到了山腰上的上金村。进村后,我们探望85岁的夏松菊老人。半年前,一枚铁钉扎破老人的脚底,她用草药敷伤口,可两月过去,仍不见好,反倒糜烂开来。儿子吴新安见情形不对,背着母亲下山、渡船、坐车,到县医院治疗。从县城回来,她的伤口又发炎了。吴新安咬咬牙,把母亲再次送到县城。医生说,这回挂盐水怕没用,得动手术,费用要3000多元。吴新安本来是想下这个决心的,但母亲偏偏不肯,3000元,对于吴家来说,是几个月的收入。

  蹲在门口,吸着新安江牌香烟,吴新安默默地听着母亲与记者交谈。他视线所及的不远处,是与这个香烟盒画面很相似的珊溪水库,水库上烟波浩渺,犹如一幅泼墨山水。

  珊溪水库于1996年启动建设时,上金村在144米水位线下的村民都被列入移民对象。吴新安的家超过这个水位线,他和数百留守村民,目送着那些曾经的同村乡亲一一走远。

  水库蓄水后,路慢慢淹了,电线杆渐渐浸入水底。有意愿、有门路的村民大多走出大山,上金村零零落落地只保存了七八栋老屋,吴新安的院子里,原先有90多口人,现在只剩三家四口。

  同院子的关士他,69岁,没有妻儿,每月靠120元钱的低保和80元钱的社保过日子。“种点粮食,都被野猪糟蹋了,只能在院子边种点菜。”老关说。水库蓄水前,山脚下有条路,直通泰顺县百丈镇,如今路没了,后山杂草丛生,上金就成了一座“孤岛”。他和同村人约好,每十天半月,包一条船,去一趟离家近点的泰顺新浦买些虾皮、咸鱼及日常用品,船费和车费合计26元,都由大家分摊。

  村党支部书记吴安库告诉我们,出行难,带来看病难、读书难;要是村里有人去世,还得包船运到珊溪镇,再运到殡仪馆,这些费用,对于村里留守者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

  方前移民新村与这里隔江相望,集聚着700多户、3000多人,有2200多人来自上金等5个村。吴新安之前想移民到那里,此时也符合下山的条件,但已经下山的村民说,房子要十几、二十万元。“我拿不出。这几年尽管东借西凑能凑出几万,但要付房款,远远不够。”

  吴新安对记者说:“不过,山上空气新鲜,是养生的好地方,我们种点、养点什么,日子也比从前好过很多;但要下山致富,也许还得奋斗10年。”


浙江日报 景象 00014 被湖水改变的家园 2014-02-17 3357158 2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