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手工作不愁 心无远虑处处碰壁
一样求职 两样遭遇
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丁珊
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丁珊
本报杭州2月12日讯 今天一早,位于杭州长乐路的劳动力市场,求职人群熙熙攘攘,市场的人气日益高涨。
和那些神情焦虑的求职者相比,42岁的彭国林显得很“另类”。他一手插在兜里,一手拿着相机,看准了一个有意向的岗位,挤到前面,“咔嚓”一声,拍下招工信息,很潇洒地转身继续走走看看。
“不着急,货比三家,我先看看行情,有满意的,再仔细问。” 彭国林的老家在贵州省黔西县,在外打工已经20多年,摆过早餐摊,卖过水果。
“那样做了几年,心里总是慌慌的,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我下决心进厂学技术,干了7年切割工,又当了8年的电线电缆技术员。”彭国林一路走来, 每月薪水从最初的800元涨到如今的6000元,“我识字少,但我比谁都勤快,起早贪黑找老工人拜师学技术,生活是苦了点,但我现在也尝到了有技术的甜头。以前找工作,是我求别人,现在是别人求我。”
在一家电器公司招工牌前,彭国林和招聘人员交谈起来。“五险一金有吗?”“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福利吗?”“技术工可以升到管理岗位吗”……原本机械回答问题的招聘人员,一得知彭国林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长后,立刻变得热情起来,“留个联系方式吧,方便时可以到厂里来看一下,待遇上都好商量。”
“我现在愁的不是找不找得到工作,考虑更多的是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彭国林说,这几年,很多企业想“挖”走他,还暗地使了不少招数,包括涨薪水、提待遇。
“我可不能被薪水牵着鼻子走。”彭国林悄悄地告诉记者,一圈下来,他的相机里已经存了七八家意向企业的照片,准备回家和老婆好好商量,慢慢挑。
这边是胸有成竹地挑工作,那边27岁的李小伟却不时摇头叹息。上午10时30分,他已经在市场里转了两圈,一无所获,“都是招技术工的,普通工的工资太低。”
李小伟高中一毕业就离开江西老家,四处打工,做过保安、后勤、建筑工……“以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觉得有份工作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去年,李小伟在杭州结婚生子,家里日子越来越拮据,李小伟不得不辞掉原先轻松“混日子”的工作,开始为一家三口的前途考虑起来。“我想找个工资高点,离家近点的工作,得给孩子赚奶粉钱,也好就近照顾。”
可是,李小伟连连碰壁:2500元一个月的电话接线员,人家嫌他普通话不标准;3000元一个月的业务员,他觉得常年出差不能照顾家里;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离家近、工资高的岗位,人家又需要技术工……“一点能力都没有,还一个劲要求工资高,哪有这么好的事。”一位招聘人员的话,令他尴尬不已。
走在劳动力市场里,看着频频出现的“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上岗证”等字眼,李小伟神情愈显焦虑。“尽管企业很缺工,但也不是见人就招。”平湖市大舟机械制造公司负责人的话更给了他沉重打击,“现在到劳务市场上找工作的农民工不少,但真正有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不多,一些人基础知识差,进厂后培训很吃力。”
见李小伟一副愁云莫展的样子,记者以彭国林为例,建议他去求职咨询窗口问问有什么适合自己的技术培训班,先专心学门技术。“是啊,我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混了,得考虑长远一些了。”李小伟点点头,转身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