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未有穷尽时
——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纪行
本报记者 裘一佼 李回雄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刘文书 张文燕
时值隆冬,嘉善大地却依然绿意盈盈,生机勃发。
嘉善是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围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合作先导区、城乡统筹先行区、民生幸福新家园“三区一园”的发展定位,在破解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上先行先试,成为我省继“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后,又一经国务院同意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春潮涌,借来东风好扬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不久前,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把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作为省里近期重点突破的改革之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如何全面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这是嘉善人面对的改革攻坚必答题。嘉善人感到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
如何发挥县域经济的先发优势,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机制配套改革?
选择题:转型升级转什么?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开张,直接牵动着嘉善这个“接轨浦东第一站”的桥头堡,也延伸着人们对嘉善发展的想象空间。
欧美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也发生了新变化,在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愈益凸显。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日益迫切,但如何克服其在整合资源、集聚高端人才、吸引优质资本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打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平台与载体,成为摆在嘉善面前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嘉善县委书记姚高员说。
对于嘉善来说,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冲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危机,更是机遇,嘉善人敏锐地发现了眼前的机会:在土地、能源、成本等要素制约尤其突出的上海,一些成熟园区和企业必须到外地寻求合作机遇,许多中小型创新研发企业必须到外地进行成果产业化。看准这个时机,嘉善着力推进以上海为窗口的国际合作、以上海为重点的区域合作。
由此,嘉善对转型升级“转”什么的问题也有了更全面的判断——承接上海外溢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信息电子、高端精密机械等高端产业和项目,同时提升本地木业、纺织、电声、五金等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要转变评价方式,努力以最低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唱好‘品质经济’发展大戏。”姚高员表示。
眼下,嘉善人将曾经的重要战略“接轨上海”升级为“融入上海”,积极与上海的新兴产业、业态配套,在产业配套协作中推进嘉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画出了两条硬杠杠:亩均产值、人均产值。
位于罗星街道的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不由得让人发出“高大上”的感叹。然而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一个以小低散企业为主的村级工业园。在大力实施腾笼换鸟的战略中,这里成为了嘉善两条硬杠杠的改革“试验田”。在该园区的招商资料中,进入归谷园的企业要迈过一道道门槛:必须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亩均产值必须超过500万元,亩均税收必须超过35万元。
如此高标准,园区也引来了一批最顶尖的人物和企业——在这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已达到20多人,他们的节能环保低碳新材料项目不仅本身市场前景广阔,还有望带动嘉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里产出占据价值链高端的钛合金心脏支架,也将研发出种植牙用的一颗价值1万元的“小钉子”……这些正在投产或即将开工的项目,是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风向标。
2013年,嘉善县退低进高1466亩,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实绩均创历史最高,成功引进特易购等“三类500强”及行业龙头项目9个,推动“零增地”招商,增资总量占合同利用外资比重达70.5%。
“以亩均、人均产值论英雄”,全面落实 “双评价”(新进项目前期准入评价和后期跟踪评价)措施,从关注量转为关注质,不仅是嘉善产业升级的利器,也为转型提升指明了方向。眼下,一场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机器换人”革命又在嘉善兴起。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无尘防静电车间内,点胶机头正在小小的贴片LED光源间高速运转,灵活的机器头在3毫米×1.4毫米的贴片LED光源间来回移动,一条条全自动流水线上仅需两三名工人或投料或照看……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邹军说,国内光电企业竞争激烈,要想占领市场高地,必须舍得投入,新的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等产量可减少用工66人,产能是原来的13倍。
工人少了,产品精准度、合格率却得到很大提升,亿米光电尝到了甜头。嘉善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全县直接减少用工6000多人,县里专门出台“机器换人”扶持政策,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在政府奖励、税收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改造融资有需求的项目,金融部门则在融资额度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倾斜。
转型升级的选择题,浓缩着嘉善人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思考,同样的土地,不同的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转变中,嘉善走上集约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之路,这是他们追求的品质经济。
如何让城乡统筹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物理变化”,升级到城乡鸿沟日渐弥合的“化学变化”?
判断题:城乡一体化是一样化吗?
穿行在嘉善城乡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县城和乡村的指路牌不一样。
在嘉善县城,指路牌和其他城市无异;而在嘉善农村,每个分岔路口前都竖有醒目的指路牌,长方形的蓝底大金属牌上,写有两个地名,地名下分别标有大大的方向箭头,简单易懂。
这样的区别,曾一度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理由是农村路口的指路牌“不规范”;有人也开玩笑说,城乡统筹,路牌怎么能不一样?但嘉善人坚持认为,指路牌是给老百姓看的,最重要是考虑他们看不看得懂。
事实证明,这一坚持是对的。如今,这种“不规范”的指路牌已覆盖嘉善所有农村公路,与公路安保设施、标线一起,极大改善了农村公路通行条件,让村道也实现“无问路通行”。
马路上的一个小细节,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嘉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智慧,一体化绝非一样化,予民以便是永恒的主题,力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同时保存田园风光、乡村特色和文化韵味,让更多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2013年底,嘉善县统计局刚刚出炉的一组数字,印证了嘉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在近期公布的全省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中,嘉善位列全省第七、嘉兴第一。
西塘镇鸦鹊村的民政助理员卓娟英对这些数字还没有概念,但她对村里新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深有感触:“我们这里的设施和服务都赶上县城里的啦,而且村里老人20分钟之内就能走到。”
在她的工作记录本上,鸦鹊村60岁以上老人有604人,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以前老人没有活动地点,加上子女大多外出经商,他们常常是独守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因行动不便,吃饭都成问题,卓娟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过,这个由老村部改建、刚刚运行了一个多月的照料中心让她着实舒了口气。5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设有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洗衣房、休息室等,眼下每天平均有30名左右的老人到中心来聊天或是看电视,还能吃到“爱心午餐”。
“从送菜到送餐,从家政服务到修理各类电器,从免费理发到身体检查,老人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提供的。”卓娟英说,有了这个照料中心,所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就像有了“大本营”,不仅老人方便了,他们也能做得更专业。
嘉善是我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之一,目前,该县在原有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又升级了36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再过三年,照料中心总数将达到100个,形成“20分钟养老服务圈”遍布嘉善城乡。
和卓娟英在村里行走,江南水乡的乡村美景一路相随。卓娟英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活用水和城里的同质同网同价;交通有城乡公交一票制,两元钱就能到达嘉善县城;合作医疗也是全村覆盖……城市和乡村,不同的风景,同样的梦想,统筹发展让城乡渐行渐近。
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孩子们的教育。在嘉善,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已进入第3个学年,俞汇小学是教师流动中变化最大的一所农村学校,现在学校涌现出的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县级导师等已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
“原来名师都集中在县城内几所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缺少教学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县教育局局长包庆余表示,随着教师流动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姚彩萍从姚庄小学流动到俞汇小学担任校长,提出学校要走科技特色之路。自此,学校在科技方面屡有建树:2012年朱建明老师的可旋转挤压水槽软管、除臭马桶垫两项发明申请获得国家专利。
“连续3年,每年都有流动的重点。”包庆余表示,第一学年重点在名教师、中层干部流动,第二学年重点是校级领导流动,第三学年是普通教师流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教师流动共573人,其中城乡互动320人;36所义务教育学校132名校级领导中66人进行了流动,其中31名校级领导流动到农村及基础薄弱学校;全县有137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尤其是34名名师主要流入农村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名师全覆盖。
城乡统筹的判断题,蕴含着嘉善人的发展理念。城乡互动,农村居民获得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从而达到城乡和谐。
在社会管理错综复杂的格局中,政府该如何精确服务和管理?
填空题:行政服务的空白在哪?
沿着里姚公路来到全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的姚庄镇时,一块崭新的牌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姚庄镇综合行政执法中心。
在它的旁边挂着另一个牌子:嘉善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姚庄分局。分局副局长许剑浩告诉我们,他2007年进入城管队伍,眼下正在经历着一场社会管理的重大变化。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400多页的“行政处罚权职能汇总”,涉及新闻出版管理、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文化管理、文物保护监督管理等18项职能。2013年10月,姚庄镇率先开展了省级小城市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本来由16个部门分散的行政处罚权如今都集中到他们手上。
许剑浩和其他13名队员的工作量和责任一下子加重了,他们连连感叹“时间不够用、专业知识不够用”。不过,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以前许剑浩们在日常巡逻时,常常可以发现如违规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等很多问题,但他们常常“看得见管不着”,而职能部门无法经常上街巡逻,经常是“管得着看不见”,如今的捆绑式综合执法,无疑填补了“空白”,不仅能有效整合执法资源、降低行政成本,解决多头执法、执法空白的问题,还大大节约行政相对人的时间,便民利民。
姚庄的试点还有更大的意义。今年,嘉善重点锁定了两项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姚庄的模式,将被推广至全县。所有镇(街道)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分局,涉及20个职能部门32个方面共1812项行政处罚权,相应的编制、人员将划转到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进管理和执法重心下移,实现综合行政执法的城乡一体区域全覆盖。
如果说综合行政执法解决了社会管理中的行政效率的问题,那么,在社会发展之路上,也需要另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的嘉善,可谓是日新月异,新业态进入、新项目落户、新机器引进……随着转型升级浪潮滚滚而来,旧的审批模式愈发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转型发展需求。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黄勋直言,如果跟不上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审批将成为制约发展的“肠梗阻”。“磨磨蹭蹭几个月,失去的不仅是项目,更是转型的机遇。”
这一场针对审批效能的改革的确迫在眉睫,不仅是嘉善,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遇到相似的困境。一份当地的调研报告显示,仅企业在登记注册时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就达100多项,每一项又有许多品种,涉及到环保、安监、文化、质监、消防、卫生、药监、公安等30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而且在办理前置审批时,涉及的环节多、费用高、时间长,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以上。
用“风暴”来形容嘉善眼下正在进行中的“零审批”和“快审批”,也许并不为过——每周五,在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内都有一次组团式“会诊”,来自县发改、经信、商务、环保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申报项目进行联审。在联审过程中,各部门通过“望闻问切”,对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并进行评分,变“企业多头跑”为“部门主动跑”。
县里还专门成立联合验收办公室,对具备同步、能够合并的验收事项提出优化整合方案,督促和落实相关涉验部门和单位,实行统一受理、同步踏勘、集中联办、联合验收,这样使得竣工验收环节比规定时限提速50%以上。
“对企业技改备案项目,我们能简化的简化,能加速的加速。”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信窗口负责人说,只要项目不违法占地、不新增变压器、不新上锅炉,不论是租赁项目还是技改项目,均可以当场办结项目备案。手续简化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热情也被引爆了。在嘉善县每季度开展的第三方行政审批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该县审批职能部门满意率达96.51%,镇(街道)满意率达95.67%。
行政服务的填空题,折射出嘉善人对改革的决心。这样的改革来自双方面,既有自上而下多条线“简政放权”带来的红利,也有勇敢握拳“自我革命”的倒逼探索,在示范点建设中,先行先试、敢闯敢当的精神,正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和普通百姓成为受益者。
地嘉人善千帆竞发,吴根越角万马奔腾。面对深化改革的洪流,水乡嘉善飞棹扬橹,在县域科学发展的航道上扬帆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