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鸭农逆境求生存

——兰溪养鸭村蹲点日记

  本报记者 陆遥

  一年到尾声,又来养鸭村。抬头天晴朗,低头鸭欢腾。

  岁末年初,记者再一次来到基层联系点——兰溪市上华街道下余村。从第一次采访这个以蛋鸭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到此次蹲点,已经跨越了3年的时间。这次,记者在村里蹲点一周,和老朋友话家常,找村干部聊天,记录养鸭人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1月13日 星期一 雨夹雪 0℃~5℃

  上午9时在杭州南站上了快客,3小时后来到兰溪,熟门熟路进了距市区20分钟车程的下余村。来到老朋友林志祥家,还是那幢3层小楼,还是那辆熟悉的拖拉机,养鸭迈入第22年,林家夫妻俩用辛勤的双手为一家人改善了生活。

  “来啦!”林志祥兴奋地说,“本想专心做饲料生意,结果老婆说鸭棚空着也是空着,还是抓了鸭子,闲不下来喽。”

  去年5月7日,林志祥抓了3000只青年鸭进棚,现在养到壮年,按说正是产蛋的“黄金时期”。

  产量如何?林志祥卖了个关子。“明早一起来捡鸭蛋吧!”

  1月14日 星期二 阴转多云 0℃~5℃

  凌晨5时,天空一片漆黑,林志祥的鸭棚边,灯已经点亮。

  “我们平时都是4时捡鸭蛋的,怕你起不来。”照林志祥的意思,这个时间已是“特别照顾”了。

  鸭子每天得喂4次,早、中、晚外加夜宵。林志祥自己兼做饲料生意,知道全价颗粒饲料营养好,但成本高。所以需要自配一部分,在次粉、味精渣里拌入鱼肝油、葡萄糖、大蒜等各种营养成分,和全价颗粒饲料交替喂食。早餐后,要赶快把鸭子赶到棚外的“运动场”活动筋骨。

  一天四顿饭,再算上拌饲料、洗水槽、打扫鸭舍……夫妻俩从天未亮,一直忙到夜漆黑。

  养鸭的365天,天天如此。

  1月15日 星期三 多云 1℃~7℃

  3000只鸭长到了产蛋高峰期,按说应该有90%以上的产蛋率。但连续两天,林志祥家的鸭蛋数量都没挤上2500个,他找到了村里的兽医郑长生。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的‘黄病毒’还没全好。”郑长生说,上华街道的鸭子连续几年都碰到“黄病毒”,严重影响产蛋率,最低的时候甚至连5%都不到。

  最近半个月,市场里的鸭蛋收购价好不容易恢复到每斤5.6元,林志祥说:“这两天禽流感的新闻又出来了,只盼着价格能多撑几天,少损失点儿。”

  1月16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 0℃~8℃

  一大早,上华街道兽医站站长周谷乔就来到了村里,走访养殖户。

  “最近H7N9禽流感又很严重,大家要做好防疫和消毒工作,尽量不让鸭子换住处。原来一周一次的鸭舍消毒最好改成两天一次,出门要换掉工作服,回家再换上工作服和工作靴,马虎不得。”周谷乔和郑长生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邱书记,再严重下去的话,可能还要关闭市场和活禽交易,要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周谷乔对村支书邱海华说道。

  邱海华有点担心。2013年,村里的养鸭户已经因为春天那场H7N9禽流感损失了不少,那笔补贴也才刚到位。“希望这次情况不要太糟,大家也好开心过年。”

  “蛋鸭每只补2元,肉鸭每只补1元,不分大小。好像也不太对嘛,明明肉鸭损失更大。”说起补贴标准,有村民议论说。

  1月17日 星期五 晴转多云 -1℃~8℃

  上午,上华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庆鸿来村里开了场治水动员大会。

  “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五水共治’,我们上华街道是传统的养殖街道,我们村也是养殖大村,但是鸭粪往往直排河道,污染水源,希望大家今年能把面源污染问题解决好!”赵主任说。

  邱海华回答说:“下余村1989年开始养鸭,目前形成了60万羽的规模,养鸭已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希望通过生活污水整治,实现截污纳管,把养鸭废水都接到污水管里去。”

  “为了保护水源,我把原本在赤山湖那边养的两万多只鸭也撤了出来。”养鸭大户李晓明补充说。

  如果不养鸭,转型升级干点啥?林志祥琢磨着,是不是该问问孩子们的意思。林志祥的女儿目前在杭州读大四,学的是会计专业,每次回家总会帮他一起算账。儿子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就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鸭子抓得早,再算上饲料,2013年还是小有赚头。”再细问收入,林师傅又恢复了“神秘的微笑”。“哎呀也没赚多少,不值一提的。”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鸭农逆境求生存 2014-01-23 3344973 2 2014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