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穿越未来
戴上你

  本报记者 李月红

  青稞人物:高健,智能眼镜EyephoneTM产品总监、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

  当我们谈论科技时,我们在谈些什么?《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说,大部分人眼中的科技意味着炼铁厂、电话、汽车、硅芯片等一大堆冰冷的东西,“我们几乎能听见它们厚重的金属震荡之音:‘tek tek’”。

  还记得名侦探柯南戴那款可跟踪导航的智能眼镜吗,还记得阿汤哥在《碟中谍4》中戴着一副神奇手套攀爬迪拜塔的场景吗,还记得斯塔克身着一席钢铁战甲拯救世界的画面吗……这些“超人”梦,从2013年开始照进现实。这一年,被誉为 “可穿戴PC元年”:从谷歌眼镜到蓝斯特的EyephoneTM,从Fitbit到inWatch……你眨眼,镜片自动拍照;你甩手,手机转入接听模式;你走路,鞋子启动GPS定位。它们改变了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入口,身体成为一个更加智能的终端。

  用数据量化的方式更好地自我认知,准备好,我们要出发了——

  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是2013年最受瞩目的三款智能手环。它们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你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送到手机APP上。

  但它们也有不同:第一款拥有智能唤醒功能,会在你进入浅层睡眠的时候逐渐把你从睡梦中唤醒;第二款则可以手工输入数据,你每天喝的水、吃的食物等会自动被换算成卡路里;第三款不关心你吃了什么、睡得如何,它甚至不计量步数和卡路里,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燃烧了多少脂肪。

  “几乎一夜之间,可穿戴设备就火了。”高健说。这一“夜”,即2012年谷歌发布了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具有拍照、社交共享、导航等多项功能的智能眼镜。

  这款眼镜,引爆了所有科技巨头的想象:2013年,三星另辟蹊径发布了一款可与三星手机互动和共享信息的智能腕表——Galaxy Gear;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发布了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其中智能戒指还能内置个人信息,作为机主唯一的身份识别;蓝斯特公司2014年也将上线一款智能眼镜……

  “目前看来,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我量化与体外进化。”高健认为,自我量化领域包括运动健身和医疗保健,以轻量化的手表、手环、配饰为主要形式,实现运动或户外数据的监测、分析与服务;而在体外进化领域,可穿戴计算设备能够协助用户实现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从而让用户的自身技能得到增强或创新。

  “可穿戴式计算的出现是一场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略有不同的是,它主要是针对个体的强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穿戴设备就像人的器官,通过外部上的某种硬件以及软件的结合,强化人们的运动能力、处理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高健说。

  抢占下一个入口

  “你应该穿上它的理由是,它确实有用并至少能解决一个问题。” 作为可穿戴设备产品的设计总监,高健认为首要设计原则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实质性的、经常发生的、且可以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

  以他所在公司设计的国内首款增强现实的智能眼镜为例:所谓增强现实,就是把虚拟信息与真实结合,为现实的视野增添更多信息量。假设你站在一家店门口,除了正常情况下能看到的店门,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能直接了解到该店的折扣信息以及他人评价。“这些在《特种部队》《阿凡达》等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在未来会逐一变成现实。”高健说,就像我们熟悉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软件平台也急需扩张,通过广阔的应用世界来实现可穿戴技术的影响和功用的最大化。

  视觉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智能眼镜在所有穿戴式设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另一个可以想象的场景是,戴上这样一幅增强现实的智能设备,它能自动与周围环境的数据实现实时对接。如果你正在开车,前方道路的所有地理信息均呈现屏内。“这样的技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然延伸的个人体验。”高健说。

  不仅仅是穿或戴

  穿戴式计算缘何迅速兴起?高健的印象中,他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在2011年下半年。那一年,国际互联网年终盘点将“可穿戴式计算”列入未来热门关键词。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4G……这些互联网热词,均与可穿戴式计算发展有关。”高健说,早期的大型机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去获取计算资源。到了PC时代,时间和地点的要求相对降低。

  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是智能手机。它的保有量迅猛上涨,不仅让科技巨头转向更有潜力的新领域,也为轻量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提供了数据处理与表达的可能。

  其次,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流行,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还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从而降低了成本,使得可穿戴计算设备更易为用户所接受。

  “可穿戴计算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用户信息,包括精准的定位信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征等,这些都将成为应用创新的核心。”高健说。

  当下,可穿戴式设备还有许多技术盲区待突破:首先是提供轻量供给的能源解决方案;其次是新的交互方案,比如语音、脑波、眼动等生物识别技术;当然,还需要让图像识别更快速、更准确。

  “未来的可穿戴式计算,更多是一种随身体验,而不仅仅是穿或者戴。”高健认为。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穿越未来
戴上你
2014-01-23 3312940 2 2014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