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鱼品、人工洗晒、手工烘干,一个也不能少——
一条鱼鲞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李倩
本报记者 李倩
即使在这个冰鲜和冷藏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舟山的大小菜场里,总有一个显眼的位置留给各色海鲜干货、鱼鲞。老板的“生意经”全在手里那本厚厚的熟客名单里,他们或者是在外乡生活的舟山人,或者是各地小海鲜店的采购,海边的年味就在一箱箱打包好的鱼鲞干货里,定期速递。
晒鱼鲞,几乎是家家户户信手拈来、不值一提的手艺。腊月里,西北风一起,家家户户的窗口、阳台或者屋顶上就开始挂出黄鱼、海鳗、带鱼。空气里飘散着的那股若有似无的咸腥味,便是海边人关于春节的全部记忆。
腌制风干价翻十倍
“闻闻这个味道,就知道要过年了。”临近年关,鱼鲞摊主张旭东说自己一下子成了整个菜场最忙的人。每天4时出头,他就要赶到自己位于定海南珍菜场的摊位,把选好的黄鱼鲞、鳗鲞、乌贼鲞等分类摆好,然后将几家老客户的货理出来,打包装好,“一般都是本地或者外地的饭店。”
张旭东的鱼鲞制作看起来“很土气”:用刀将鱼对半剖开,均匀抹上一层盐腌渍过夜后,用竹签将鱼肚撑开挂在通风的地方,待其自然风干。若天公作美,西北风吹上三四天就大功告成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可张旭东却硬是从中找出了一条“财路”。在他看来,现在人讲究吃,可自己动手又嫌麻烦,他就四处寻访渔家,专挑那些用最家常的方法做出来的鱼鲞。
腌制风干的鱼货,有盐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我们做的是熟客生意,卖的是信誉,只挑最好的来卖。”张旭东说,这些鱼鲞通过经销商转手拿到年货展,价格能比活鱼增加10倍。
“不要以为价钱贵,鱼鲞的销路很不错。”张旭东告诉记者,因为活鱼或者冰鲜鱼毕竟运输和储存都十分不便,游客或者在外地的舟山人更愿意买一点鱼鲞带走。“这两年,游客的订单量越来越大,都是看了货以后直接打包,我帮他们快递发回去的。”
“你看,这些都是过年订单,今天晚上又要打包到8点多才能结束了。”张旭东翻看着手上的小本子,一边又麻利地吩咐伙计不要把订单弄混,“等忙过了年,我打算多请个人,把我的家常鱼鲞包装一下,到网上去卖。”
如今,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用腌制、风干等方法来保存食物,像张旭东这样的老板依然能豪气地租下南珍菜场最大的摊位。“只要年味不淡,吃鱼鲞的人就不会少。就像我的摊位,前几年只有一个,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好,就扩充到两个、三个。”张旭东说。
守住品质迎合新口味
不过,这些鱼鲞都是日常的吃食,上不得像年夜饭这样正式的酒席,唯有鳗鲞是个例外。从很早以前,鳗鲞就是舟山人的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冷盘。
说来也怪,这样简单的手艺,却始终是大型海鲜食品公司无法量产的工艺。“做鳗鲞,只能靠人工,不单数量不能强求,时间上也急不得。”郑威是浙江兴业集团电子商务部负责人。这几年,他的公司不断开发出现代人喜好的海鲜食品,比如鱼精、鱼酱油、深海鱼油等,而曾经占据主要地位的传统鱼鲞,生产份额却一再缩减。
“传统产品成本太高,首先是因为原料太稀缺。”郑威说,一条能够打上“兴业”商标的黄鱼鲞,重量要在400克左右,不能太小也不能过大,还必须是土生土长的东海鱼。
而更无可替代的成本则是人工。一条好鱼鲞,并不能放在生产线上一刻不停地生产,而是要耐心等一个好天气,做鱼鲞的工人还得全程在西北风里冻上好几天,经过清洗、摊晒、分拣等好几个步骤才能做出来,这样即做即卖,一气呵成。所以产量总不能稳定。“我们以前试着上线了一套烘干设备做鱼鲞,发现口味完全不是一回事,只好又重新用回传统方法。”
这样做出来的黄鱼鲞每条的价格在五六十元,而一些小店卖的鱼鲞只要把黄鱼换成其他产品,或者用不太新鲜的原料,售价一下就能拉低到三四十元。缩减鱼鲞的产量,也就成了无奈之举。
尽管面临低价产品的冲击,兴业还在坚持少量生产符合标准的鱼鲞。“经得起清蒸考验的鱼鲞,才是好鱼鲞。”郑威说,好鱼鲞蒸熟之后只要闻闻那个味,你就知道对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