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新居民要安全感,房东要经济效益,社会管理谋减压,温州鹿城区滨江街道山下村三方共谋——

群租房“变身记”

  记者 包璇漪

  通讯员 陈道胜 潘林昶

  时处岁末,天干物燥,有一群人的安全让人特别悬心。

  蜗居在城郊结合部的低收入群体。怎么能让他们远离伤害,拥有相对安全安心的居所?在温州鹿城区滨江街道山下村这个当地知名的城中村,一场由房东与租客共同努力、管理部门推波助澜的群租房“变身记”,正在进行时。

  山下村拥有30人以上租客的群租房共59户,从去年1月第一幢群租房改造后对外出租,一年间,40多户群租房已经完成了“安心”公寓改造。春节前,全村群租房将要完成改造。当下,“山下村经验”已在双屿工业区这个拥有24万外来人口的城郊结合部,启动推广。

  租客:

  胆子大了 气也顺了

  山下村是位于温州城东杨府山山脚的城中村。

  一年前,王松稳可不想在山下村租房。19岁的她来自安徽阜阳,在新南亚大酒店工作。虽然哥嫂就在山下菜场边租房住,因为消防安全没保障、治安复杂,她有点怕来山下村。但2013年底,她的胆子却突然变大了,签约搬进了“大城管家”从群租房改造成的单身公寓。

  山下后巷24-1号,这个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3层群租房,被改造成拥有68个房间的单身公寓,目前有近80名租客。改造,围绕着“安全”和“安心”进行。房门口两扇大铁门,左边开了个供单人出入的小门。小门上蓝底白字的小铭牌写着——“警方提醒:已经进入治安监控覆盖区域”。房门口的广告颇为吸引人:“一室一卫、一室一厨一卫……24小时监控,防盗门、电子门多重保障……”

  屋内乾坤还不止于此。胡启蒙是“大城管家”派驻在此的管理员,他指给记者看,每个房间开辟了单独的卫生间,房间之间的间隔是不易燃的砖混材料。投入最大的,是在原来的楼梯外,另外搭建了一部楼梯,以供消防逃生。而每层楼,都在显要处设置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电线全部被装进阻燃PVC管,固定在墙上。每个房间都设独立电表,超过负荷或发生漏电,空气开关就会起跳。

  记者跨进306房间,一名年轻的男租客正在上网,电脑桌上摆着简易呼吸面罩和应急手电。“我们每个房间都配备的。”

  成都人谢岸峰和妻子租住在一所群租房的二楼。他告诉记者:“以前的群租房里,三合板一隔,就是房间,不说消防,就连隔音效果都很差。”这回搬到山下村,小谢夫妻俩总算有了安心气顺的感觉。

  房东:

  钱包鼓了 劲头足了

  谢岸峰的房东是邱锦花。这个58岁的温州女人,投入30万元,成为山下村群租房改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何要做这桩看起来颇有风险的投资?邱锦花说,山下巷18弄2号的这所房子是她弟弟的,弟弟去义乌做生意,就把房子租给别人。“刚接手的时候,3层房子里住着四五十号人,乱糟糟的三合板,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小房间里生明火烧饭,还有楼道里堆着的大堆杂物,让人不安心。”

  “还在装修,就有租客上门来预订了,说明市场需求大。这一年下来,我们95%的房间都是租满的。而且房租从原来200元钱,翻倍成了400元至800元。”邱锦花笑着说。

  没改造前,街道社区、派出所总是有人上门提醒她,“三合板要改,电线要改,明火要改,我想着这样零敲碎打地改,还不如一次下决心改得好一些。”邱锦花说,“就一年,我的投入全部收回。”周围邻居和村民也纷纷效仿。街道、社区和公安部门因势利导,请群租房的房东、二房东们都来邱锦花家学习取经。

  邱锦花的丈夫陈康暖说,每个细节他们都努力从租客的角度出发,安全安心是首要考虑。“你看我楼梯上铺的这层灰色垫子,就是用防火材料做的。”

  社区主任:

  心放宽了 压力轻了

  去年上半年,王开来来到宏源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当她迈入山下村时,这个城中村的现实状况,2万多实有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300多人,管理压力之大,让她着实吃了一惊。

  山下村一边是杨府山城市公园,一边是黎明工业区转型而来的慢生活街区,周边遍布高档商品房,当时村里却是另一番光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来的村民自建房层层叠叠,巷弄曲折环绕,地形复杂,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而新居民生活在山下村,人口流动性大,群租房的房租只有一两百元,房屋的治安和消防设施等于空白。

  民警林楠1999年就开始在黎明派出所工作,山下村的治安状况过去让他最为烦心。群租房大门口,挂的常常是假锁。不法分子一脚就能把房门踹开,大白天如入无人之境。电脑、现金频频被盗,一天都要接到好几起报案,而消防压力更大。“大家都知道,群租房一旦着火,就是大事情。”王开来说。

  如今,这场房东发起、租客追捧的群租房改造,在政府部门的规范和引导下,让山下村变了样。王开来和林楠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林楠说,原来群租房的房东们有些边缘化。租户要登记备案,消防设施要改造,房东们怕麻烦、怕投入不肯做,见了民警自己腰杆也不硬,总是躲躲闪闪。但现在,看到改造好的房子更有钱赚,他们主动加入改造,还承担起公寓管理员和消防员的角色。社区和派出所组织治安培训、消防演习,房东们也乐于参与。

  鹿城公安分局治安二大队大队长吴松洁介绍,山下村的群租房改造经验,可以归纳为“品牌化改造、科技化支撑、公寓式管理”。让人头疼的群租房管理,在这里走出了一条新路,经验正向鹿城全区推广。

  按照山下村模式,眼下鹿城区外来人口数量最大的双屿工业区正在启动群租房改造,城中村卧旗涂村的群租房里,消防设施及门禁的改造已经完成数十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群租房“变身记” 2014-01-22 3330611 2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