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大产业”新论

  刘亭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某个特定区域的某个专门领域,集聚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和产业以及相应的市场、制度和协会,由此形成的有效市场竞争,会推动专业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降低信息、物流和交易成本,从而打造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

  浙江过往的产业集群研究和实践,也大多从这一角度去切入。最典型的,莫过于省委省政府多年倡导的“推进块状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不过在2014年的省“两会”上,似乎出现了一个新的相关提法,叫做“大产业”。按李强省长在参加讨论时的说法,信息、健康、旅游、时尚等,“这些都是能支撑我省未来发展的大产业,要加快培育”。

  是的,我们过去也曾表扬过一些“无中生有”的产业,譬如木制品如胶合板、地板之类。严格意义上,我们很多的产品和产业,都是靠“无中生有”起家的。以浙江自己这点高度稀缺的自然资源,实在是连个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譬如我们发电的煤炭,几乎全部来自于省外和国外。要靠长广煤矿百十来万吨的产量过日子,全省还不得黑灯瞎火、一派沉寂啊!

  我们浙江有全国数一数二的海洋尤其是港航资源,而换一个角度看,一艘50万吨的油轮靠泊,不就是把一口高产油井搬到家门口来了吗?加上国际上至今近90%的外贸货运都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自豪地说,大港航其实就是大矿山、大交通、大市场和大工业。或许正因为我们把这一思路发挥到了极致,中国才在不经意之间,成了世界上第一大制造和贸易国,成了大名鼎鼎的资源大进、产品大出的“世界工厂”。

  成就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丰功伟绩固然不可抹煞,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不是没有值得反思之处。这种拘泥于实体、拘泥于物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消耗资源环境的代价还是相当高的。譬如那些“为出口而出口”意义上的加工工业,有时尽管使用的还是国外的资源,但在大量生产的背景下,我们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还是被过度开发了,我们的生态和环境还是被严重污染了。

  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年的科尔纳,他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普遍发生的“短缺经济学”的批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是日用消费品或轻工业产品的严重“短缺”。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却有点相似——正是因为过度追求GDP的物本主义、实体产品的增长,我们恰恰把围绕着“以人为本”展开的产业发展给打压了,机遇给错失了。

  现在意识到这一点还“犹未为晚”,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在国内还是超前的。譬如省长点到的这四个大产业,都是按人本主义的理念所看重的领域,且必然会带动相关制造和服务大发展的产业集群。在此不妨一一做个简析。

  ——信息产业。主要不是指信息装备制造,而是指基于信息化应用的相关产业,譬如有如神助的电子商务,类似“鲶鱼”的互联网金融,还有远程教育、医疗,依靠基因图谱大数据开展的生物医药研发,等等。

  ——健康产业。主要不是指保健品、医疗药的生产,而是指和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产业集合,譬如人性化的保健和养老服务,个人定制的养生保健方案,甚至是和医疗保健联动的养老地产,等等。

  ——旅游产业。主要不是指假山假水的人工造景,甚至是马不停蹄的游山逛水。而是指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回归自然和陶冶情操,是半休闲、半体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游学式的一种全新的进步。

  ——时尚产业。主要不是指时装模特的走台和珠宝首饰的比拼,而是指对人本身所进行的装饰和美化,再对人所处的家居和工作小环境进行的装饰和美化,乃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相关事物和情形进行的全方位的装饰和美化,等等。

  围绕着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人的需求而拉升的产业发展,其实就是“大产业”。其中的“大”,一是意义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核心。二是动力大,从服务业倒打农业和制造业,一业兴、百业旺。三是市场大,可以在充分满足当地需求的前提下,再打“走出去”的牌;四是效能大,以消费为龙头,以应用为抓手,以此带动的投资是有效投资,以此推进的研发是有效研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研究制定信息……健康、旅游、时尚等产业发展规划”任务之前,认真研读一下省领导关于发展“大产业”的一番新论,细细咂摸其中的内涵和韵味,或许还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大产业”新论 2014-01-22 3341951 2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