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观天下·环球眼

法国真是“欧洲病夫”么?

美法英主流媒体论战不休

  今年初,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连续刊登《法国的衰落(沦陷)》、《法国从高卢雄鸡到掩头鸵鸟》等文章,把法国描述成“欧洲病夫”、“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的国家。唱衰法国的言论引发法国人的不满,认为作者对法国的了解“太过于皮毛”,真正衰落的是这家美国媒体。美法舆论的这次争斗到底是会“促使法国人更重视本国实力而不是弱点,并自信地面对一个怀有敌意的世界”,还是会加快法国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反思,进行有效的变革和改造?

唱衰法国引发论战

  断言法国衰落的是西方有名的战地记者雅尼娜·迪乔瓦尼,她出生在美国,但长期生活在法国。她在《法国的衰落(沦陷)》一文中列举了很多法国衰落的现象,如:自从社会党人奥朗德总统上台之后,法国的所得税和社保缴费大幅攀升,最高税率为75%;法国人才外流,商界领袖、有创意的思想者等精英人士纷纷离开法国;日常生活支出费用惊人,巴黎物价超过伦敦,半公升牛奶的价格近4美元(约3欧元)等等。

  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法国媒体的反击。法国媒体批评迪乔瓦尼在《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有不少数据失实,片面引用欧盟委员会2013年的一份经济形势报告,把其中提及的“宏观经济失衡”这顶帽子扣在法国头上。《论坛报》7日以“就《新闻周刊》的法国衰落,全法国媒体反击”为题刊文指责作者“视野狭窄,只拿巴黎六区的一些特点来批评整个法国模式及其税收制度”。

  而很多法国人看了迪乔瓦尼的这篇文章后用嘲讽的口气说:“她还是更合适回到自己熟悉的战地。”法国民众认为迪乔瓦尼对法国的了解过于表面化。所谓的“75税制”,其实只是当时奥朗德在竞选时提出的一个口号而已,目的在于拉拢中下层收入的选民。他上台后,该政策并没有完全实行。关于人才外流的说法也很夸张,有数据显示,2012年移居国外的法国人仅比2011年增加1.1%。至于迪乔瓦尼给出的牛奶价格更不靠谱,超市或商店里最贵的牛奶一公升也不到1.5欧元。法国《世界报》6日措辞严厉地回击说,《新闻周刊》的这篇文章应改为《一千零一个错误》和《新闻周刊的衰落》,并希望这家美国媒体聘用更加专业的记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的前妻、美国“赫芬顿邮报”网法文版主编安妮·辛克莱尔,在其推特上也表示“已受够对法国的抨击”。辛克莱尔撰文称:“《新闻周刊》有关‘法国沦陷’的文章全都错了!迪乔瓦尼意在摧毁法国的文章蠢话连篇,而这已成为《新闻周刊》的特色,是想再次兴起抨击法国的热潮!”

  而就在法国媒体回击《新闻周刊》时,《新闻周刊》1月6日又刊登美国财经记者和作家利亚麦克格雷西的一篇题为《从高卢雄鸡到掩头鸵鸟》的文章,该文引述欧盟委员会、三大评级机构和高盛集团对法国的评论和建议,将法国定位为一个“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的国家。

  麦克格雷西在文章后半段称,许多批评迪乔瓦尼的法国人都在故意回避实质问题——既然在为财富500强企业培养人才的6所顶尖商学院中有3所位于法国,为何还有那么多法国高管远赴大西洋彼岸寻求财富,而没有选择留在法国?文章写道:“这正是让由好斗的公鸡变为鸵鸟的国度避而不谈的一个问题。”

  《新闻周刊》2013年8月找到的“新主人”是法国富翁、IBT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艾蒂安尤扎克,但他已在美国生活多年。尤扎克近日拒绝对《新闻周刊》唱衰法国的文章发表评论,只是表示“它在法国激起一场有趣的辩论”。

  但是事实上,《新闻周刊》与法国媒体之间的论战,更多地是带有美国模式与欧洲模式相比孰优孰劣的味道。与美国相比,法国政府仍在其社会中继续发挥“超大”作用,由政府包办医疗保健、大部分文化机构和从幼儿园至博士后的教育。当萨科齐2007年上台时,美国保守观察家原本希望他效仿撒切尔夫人破除国营体系,但法国政府的职权仍基本未变,政府支出在GDP的占比仍超过50%,而美国仅为36%。同1940年一样,最吸引法国优秀学生的仍是精英公务员岗位。有法国人曾说:“我的同学大都希望做农业部的助理部长,而不是创办亚马逊网站。”

英国也来凑个热闹

  《新闻周刊》揭批法国缺点的文章也引起英国舆论的极大参与热情。英国《每日电讯报》7日评论说,对法国人而言,看到令人苦不堪言的税收和成本高昂的社会模式遭受国内或“盎格鲁—撒克逊”媒体的嘲笑并非新鲜事。

  英国《卫报》14日以“法国:新的欧洲病夫”为题称,奥朗德给法国人和金融市场开出了重振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的方案,但他更多是哈罗德·威尔逊而非撒切尔夫人。其背景对于上世纪70年代英国政治学的学生而言相当熟悉:失业率飙升,增长乏力、商界不满、生产率低下、税率高企。奥朗德并未使用这些词汇,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潜台词:法国现在被看作欧洲病夫。法国正变得在欧元区和全球越来越缺乏竞争力,企业成本高企、生产率低下。

  法兰西24小时电视台14日称,不满英国媒体攻击法国,法国驻英大使馆猛烈驳斥英国报纸宣称“法国失败的社会主义试验正演变成一场悲剧”。法国大使馆援引欧盟委员会的预测数据称,法国2013年和2014年经济分别增长0.2%和0.9%,并没有“加速收缩”。法国使馆还反唇相讥,称英国医疗系统“疾病缠身”、多年来投资不足,与此相比,法国医疗系统几乎全部免费,在世界卫生组织191国排名中名列榜首。

  英国在这场论战中的参与热情,除了英法两国之间数百年的恩怨之外,恐怕也体现着有对本国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自信。

  总部位于英国的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日前公预测,认为英国将在2030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最富裕国家。

  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对全球30个最大经济体今后5年、10年以及15年的经济产出作出预测,认为英国将在2018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到2028年,英国经济产出仅比德国少3%,并在2030年超过德国成为西欧最大经济体。英国将是发达国家中经济表现第二好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英国巴克莱银行首席经济师克里斯托夫分析说,英国的成功得力于1980年代的结构性改革。

  在五、六十年代,德国经济曾强劲增长。但是在加入欧盟之后,德国走上了法国式的福利社会主义,即高税收,高福利,低效率,政府控制一切。从此整个德国基本陷入这种高福利主义思潮中不能自拨。

  而英国在80年代开始大力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大力推行私有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80年代开始,除去90年代初有过一段时间的英镑贬值危机外。英国一直是发达国家中失业率最低,通货膨胀率最低,消费和投资状况也比较健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英国正经历200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法国是否真成病夫

  “作为一个萨特式的、只知苦思冥想的民族,拒绝往外看看‘地球村’。自以为有了巴黎,谁还会关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新兴市场的‘金砖国家’呢?正是这种鼠目寸光的思维,将法国扼杀。”《新闻周刊》文章中的这些话让的确让法国人看了很不舒服。

  为了应对美英媒体的批评,法国《费加罗报》推出了一个外国人看法国的系列报道。

  德国前外长菲舍尔说,“法国有许多优势,但首先要学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他劝告法国人“不要那么悲观”。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当法国说话时,应当认真听”。而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则认为,法国人受福利国家保护,认为没必要努力工作。法国有关星期日商店是否开门的辩论令人无法理解。

  法国人对《新闻周刊》批评法国的文章表现得如此敏感并非偶然。实际上,最近一年法国人也在反思,探讨法国模式和价值观的利与弊。特别是岁末年初,在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相继宣布各自经济在2013年取得的一些喜人数据时,法国媒体上却屡有对本国经济的负面报道,对经济持悲观看法的也不乏其人。

  有欧洲学者给法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打分为“良”,认为法国在危机中扮演着几乎和德国同等重要的角色,化解了一轮又一轮的债务和银行危机。但也有舆论认为,法国是欧洲的“坏学生”,增长迟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公共赤字有增无减,家庭购买力下降,企业裁员消息不断。在新年到来之前,法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增税举措。从1月1日起,公共交通、煤电、餐饮、邮政及增值税等全都上涨。

  巴黎管理学院教授奥热表示:“法国人是一个很能听进去批评的民族,也是很能自我批评和自我讽刺的民族。”她说:“法国人早就知道,到了应该改造自己的时代。”

  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秘书长赵永升认为,法国人对《新闻周刊》的报道不满,除迪乔瓦尼文章中有严重失实的地方外,也与美国媒体触到法国人的底线有关。根本的还在于美国和法国无论是法律体系、税收制度还是福利机制都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相比美国,法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这两个欧美国家自然会在谈论体制时出现矛盾。赵永升认为,美国和法国围绕各自体制之间的相互嘲讽没什么意义,如何破解这些机制中的根本问题才是关键。

  (据新华社、央视)


浙江日报 观天下·环球眼 00020 法国真是“欧洲病夫”么? 2014-01-20 浙江日报2014-01-2000009;浙江日报2014-01-2000008;3340708;浙江日报2014-01-2000011 2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