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干区干部群众热议
让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杭州1月18日讯 (见习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舒也文 许洁) “今天报纸上说,省两会已经把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列入2014年政府要办好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了,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家住杭州三里亭社区的宁大姐说到这里,面露微笑。
在自行车市场月入700元打零工,早成了宁大姐年轻时的往事。为了养育年幼的女儿,原籍湖北的宁大姐已有十年不曾出门工作。“外乡人在杭州,没有家人帮我带孩子。自从有了女儿,我只能辞掉工作,一心在家照看她。”孩子入学后,丈夫每月1000余元的抚养费已无法满足这个小家庭日渐增长的支出。
少年宫兴趣班费:每年1400元;小学学费与生活费:每年3500元;女儿过敏性哮喘的医疗费:每年2000元;中药调理费:500元一次,已花费上万元。这笔账让宁大姐眉头紧锁。
上哪儿去找工作?这是大海捞针般的难题。非本地人、初中学历、40岁出头的年龄、不懂外语和计算机、没有手艺技术、长期脱离社会,宁大姐的再就业困难重重。
这时,三里亭社区主管劳动就业的社工史志高找到了宁大姐。在详细了解宁大姐的情况后,社区与她签订了灵活就业协议,并先后介绍她去应聘了几份工作。因为没有时间接送年幼的女儿,这几份工作宁大姐都觉得不合适。
2013年12月,闸弄口街道工疗站有人退休,社区立刻与街道民政科联系推荐了宁大姐。每天早上为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做饭,并简单照料他们,下午宁大姐就可以按时去接女儿放学回家。每个月扣除五险后有1700元的收入,年末还有一些福利。宁大姐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是过去的两倍多,可以满足家里的开支了。孩子渐渐大了,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相信省两会召开后,增收的路子会更多,政府帮扶的力度会更大,收入肯定能再提高些。”
据了解,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从街道中心、片区和社区三个层面分别打造街道就业援助中心、片区就业援助服务社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梳理整合各方各类就业和用工需求信息,对街道内就业困难人员进行针对性地配对。
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工资,直接与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高低挂钩。谈及未来的心愿,宁大姐直言:“我会努力工作,也希望政府可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
“像宁大姐这样的,以后还可以参加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点计算机、中西面点,说不定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史志高积极地为社区低收入居民出着主意。
百姓增收是省两会工作报告中三条“底线”中的一条。“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岗位信息的搜索机制,并逐步提高岗位层次。”闸弄口街道劳动保障站站长缪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