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750亿元——
回家的脚步如此匆匆
本报记者 何苏鸣
本报记者 何苏鸣
以“411”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推动转型升级。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750亿元。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名片】
俞 雷 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江北区委书记
李国胜 省人大代表、温州市侨联副主席
姚纳新 省政协委员、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林 东 省政协委员、省海创会会长
看到报告上的这句话,林东委员重重划了一笔,还特意给1750这个数字画了个圈。
“没想到2013年浙商回归的步伐迈得那么大。有了回归浙商加盟,浙江经济一定会持续稳步增长。”林东委员说。
吸引的,不仅是乡情
2012年超额完成近100亿元,2013年超额完成250亿元——作为全省经济工作“一号工程”的吸引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连续两年给我们惊喜。
“越来越多的浙商把目光重新聚焦家乡,在这里寻找发展机会。”有着“海归”背景的林东委员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浙商回家了。
“选择回国发展,一方面是内心深处挥不去的乡情,更重要的是被家乡的发展前景所吸引。”林东委员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都为浙商提供了大舞台。
“浙商回归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做实做好浙江民生的重要举措,这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李国胜代表算了一笔账,1750亿元到位资金带来的,不仅是超过3成的同比增长率,更重要的是超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个以上百分点,“这对拉动全省经济太有帮助了。”
回归的,不仅是资金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在外浙商的增援和接力,使浙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利用浙商回归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无论对浙江还是对浙商,浙商回归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转型升级的机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姚纳新委员告诉记者,浙商回归不应是简单的“折返跑”,而要做“乘法”,提升回归的层次和水平。
这与俞雷代表的观点不谋而合。“浙商回归,应更多瞄准我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为浙江经济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促进和推动作用。”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中,总部经济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到位资金约为1250亿元,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与全省产业发展要求基本吻合,“这样的发展势头,让转型升级有了内生动力。”
期待的,不仅是现在
回归,只是开始。
“要让浙商留得住、留得好,归根到底要看政府为他们搭建好平台,调动他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俞雷代表说,这两年,我省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付出巨大努力,为在外浙商回归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空间。有了这个基础,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迫在眉睫。
在引导浙商回归工作中,部分地区存在偏重引进“总量”追求、忽视项目把关的现象,部分地区浙商创业创新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实施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用地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李国胜代表说,“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基础性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召唤浙商回归,我们打的是人情牌;浙商项目落地,我们需要标准化、规范化。”
毕竟,当激情褪去,有厚度、有未来的回归,更值得所有浙江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