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多策扶持乡村旅游
农民开店有招了
顾春
顾春
眼下,各地都在打“乡村旅游”牌。乡村旅游如何定位?乡村市场怎么把握?发展“农家乐”的同时怎么保护环境?浙江金华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致富路。
政府出手:对穷村“扶一程”
山路弯弯折折走了近3个小时,才来到金华市磐安县盘峰乡三佰村。小村地处大盘山南麓,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村里人要致富成了难题。前些年,因为村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户又缺少发展资金,接近50%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
2008年,三佰村结对金华市旅游局,听说了旅游带来种种的好处,村民们心动了。但这样的贫困山区,怎么才能引来游客,数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哪里去找?这些问题,成为横亘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贫困地区上旅游,政府要“扶一把”。市旅游局出面联系银行,以乡政府的名义争取到每年100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利息全部由乡政府承担,一个农户最多可贷款20万元,如果常年无游客投诉,农户还能享有继续贷款的资格。在这样的鼓励下,村民们试水做起了农家乐。
帮助村里搞旅游的是市局干部黄银桂,今年夏天,她带着20多名村民代表,开始了一堂为期三天的“乡村旅游开发”课。走访了10个金华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们找到了感觉:原来觉得自己村路远偏僻,发展旅游没优势,现在看来,青山绿水,土菜药材,香喷喷的溪鱼土鸡,这些村民眼里最普通的农产品,就是游客的稀罕物!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乡村旅游,最迫切的是帮村民拓展眼界和思路!”黄银桂感慨。现在,三佰村村民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已增长到6015元,很多以前在外打工的农民也“返乡就业”。
专业指导:扶上“马背”送一程
来到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畈田蒋村,村庄整洁干净。这里是诗人艾青的故里,那首著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这个小村有了一张宣传自己的“金名片”。不过,前些年,村里也想了各种办法要上旅游,但费尽力气也没拉到几个游客过来。
“搞农家乐没游客咋办?怎样才能让游客多留几天?”金义都市新区旅游局局长王森的对策是:“专业指导必不可少。”
他们为小村提出“名人民宿”这一旅游定位,并鼓励村里的党员“带头试水”。在旅游局的帮扶下,三名党员各自投资20万元,把自家农房装修成了“农家乐”。旅游局出面,组织了5次千人团过境游。三个“农家乐”的饭菜、土特产一扫而空,家家挣了个盆满钵满。“农家乐”老板蒋美光逢人就说:“真没想到,我自家做的土菜还有了名气,上海客人为了吃一道菜过来的都不少!”
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这又愁坏了村里的干部:以前怕没有游客来,现在怕接待不过来。不过,有了榜样带动,工作好做多了。“做什么都比不上办农家旅舍!”村民们感慨。现在,一家家“农家乐”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里有近半农户办起了“农家乐”。
保护生态,好环境才是优势
发展旅游虽然是条好路子,但过去“粗排放”旅游,富民的同时,破坏了生态。鹿田村就遭遇了这样的烦恼。近年来,一个小村子办起了11家农村旅馆。但村里没有统一的排污系统,一到夏天,露天排水沟臭味难闻。游客也越来越少。
去年8月,金华市旅游局邢凯受派到鹿田村当指导员,他的工作重点就是帮助村民解决环保问题。听说建一个污水排放系统需要20多万元,很多村民认为这事“成不了”。
“做环保不是为别人,是为鹿田村把旅游饭吃到底。”排污系统建好后,鹿田村没了臭水沟,游客又络绎不绝到来。
“保护生态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障。这个观念,必须深植人心。”金华市旅游局局长朱红认为。
据统计,农民开店“有了招”后,金华乡村半年间新增床位超过1000张。原本在浙江收入处于“中游”的金华农民,用旅游找到了自己的后发优势。
转载自2013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