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体

公助民办,激活一池春水

温州翔宇中学带来“鲶鱼效应”

  记者 徐齐

  本报讯 冬日暖阳,位于永嘉瓯北的温州翔宇中学迎来了开办以来的第一个期末。

  2013年初,政府投入4.7亿元,建成占地248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省级标准校园,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优中选优”,全国共有10个教育机构报名,最后,翔宇集团以全满分的成绩获得了办学权。根据协议,永嘉县将校园免费交给翔宇集团办学3年,翔宇负责校园内部设施投入。第四年起,每年租金500万元,并以每年50万元递增。当初也有人担心,把校园以如此优惠的条件“拱手相让”,值得吗?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温州市翔宇中学。

  “离上课还有3分钟,大家静一下心。”在初一(10)班教室,记者看到,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个学校所有班级的学生都按小组围坐在一起。铃声响了,这是节语文复习课,主题是说明文。每个学生面前摆着一份“导学案”,是老师编写的课程引导“路线图”。上课前,学生们都已完成了预习。

  老师让大家准备3分钟,并由每组上来讲解一篇说明文。话音刚落,组员们围成一小圈热烈讨论起来。3分钟一到,一个小组全员举手,被老师请上了台。“在我分析之前,请大家齐声将第一段读一遍。”女生陈愉慧第一个讲。话音刚落,所有的同学都齐声朗读起来,训练有素。待陈愉慧分析完后,下面有人举手,表示有不同观点。

  小组成员依次讲解完毕,老师要给小组展示评分。在征求大家意见时,一名男生站了起来:“他们小组中有一人基本没发挥作用,像来打酱油的,按照今天全员参与的原则,应该酌情扣分。”大伙笑了,老师也微笑着谢谢他的提醒,并最终给出了一个分数,写在组名下面。

  学生唱主角、小组间竞争,这是特有的“翔宇文化”。记者旁听了好几个班级的课,每个班莫不如此。

  “学生的素质教育到底在哪里解决?翔宇的答案是在课堂上。”校长卢志文告诉记者,这样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最让卢志文看重的,是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会竞争又会合作,会抗争又懂妥协,这样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不怕!”

  他领着记者来到海洋贝类标本馆,墙上一张博物馆效果图显示着翔宇中学未来的打算:准备建成10个专业博物馆,包括海洋贝类馆、昆虫馆、生命教育馆、科学馆等等。“这些博物馆就是学习资源库,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各种灵感。”卢志文说,如果按照通常“民建民办”的模式,一个民营企业在投入4个多亿建校成本后,哪里还有余力去搞那么多博物馆呢?正是温州公助民办的新创举给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据永嘉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永嘉最有名的是公办的永嘉中学,现在翔宇中学成了它最有力的竞争者,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刺激了当地学校的共同提升。

  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的一名语文老师指着校园里移植过来的几株香樟树说,一天,老师以香樟为题,让同学们展开联想习作。学生们的作文让这位老师动容:一名学生由此联想到,人也是一样,到了陌生地方会很无助,需要别人的扶持;一名学生说,只有剪枝去叶,树才能在新地方存活,我们的生活也要尽量简单;还有学生说,翔宇的很多老师都是从外地来,就像香樟树一样,把新的生命扎根在这里……


浙江日报 文体 00013 公助民办,激活一池春水 2014-01-17 3330050 2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