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阿拉文化礼堂好

  周永章 朱文森

  春节前夕,我们飞舟跨海来到六横岛,实地走访了小教场村文化礼堂。

  走进小教场村,道路两旁住户墙面上,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教场文化”渔民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画面全是身穿盔甲的将士,有的在教场切磋武艺,有的在教场布阵点兵,有的横刀立马奋勇杀敌。村文化礼堂不时传来阵阵歌声:“六横有个小教场,舟山群岛名气大,山清水秀好风光,人杰地灵酒飘香……”村党支部书记周华军边走边介绍,这首《六横有个小教场》,是阿拉的村歌。村文化礼堂建成两年多来,各项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现在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唱这首歌。

  小教场村三面环山,南为六横岛港湾平原,东北面为本岛最高峰双顶山,中间有块相当于2个足球场大的平整地,且比较隐蔽,易守难攻。相传明清年间,为应对海上倭寇和海盗的偷袭,朝廷和地方军队先后在这里屯兵练兵,“想当年,金戈铁马大点兵,教场战鼓震天响”,因而得名“小教场”。抗战时期,日军在六横岛烧杀抢掠,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曾在这里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东海游击总队主力在六横岛突遭国民党汤恩伯部的包围,在岛上群众的帮助下成功突围。根据村民的要求和建议,村里筹款130多万元,于2011年11月在这里修建了村文化礼堂。

  村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村里对文化礼堂工作月月有安排,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活动。吹拉弹唱,村干部基本人人都会,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带头人。全村350余人,目前文体爱好者就有250多人。临近春节,每到晚上,村文化礼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轮番上场。舟山锣鼓排练和演出时,只见五排鼓、对面鼓、大鼓、十三面鼓一字排开,打鼓手们动作整齐利落,或奋力击打,或用鼓棒轻点,配合激昂的唢呐声,一曲舟山锣鼓《教场点兵》可谓动人心弦。

  广场舞爱好者叶苏娣被村民称为“舞迷”。村民周安全讲了一件事:一次,叶苏娣的妈妈打电话叫她去吃晚饭,本以为她当晚不会参加广场舞排练了,想不到天刚黑,就见她骑电动车赶回来排练了。在她的带动下,过去不大喜爱文体活动的丈夫也成为文化礼堂的常客,并学起了舟山锣鼓。

  村干部还给我们讲了文化礼堂助六旬瘫痪老人周云泉圆梦的故事。今年62岁的村民周云泉,1988年在虾峙湖采石场打工时不幸遇到塌方事故,导致高位截瘫。自村里修建了文化礼堂,他常在家听到文化礼堂传来丝竹声和村民的欢声笑语,心里痒痒的。正好村两委会和老年协会动员本村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老人,组织创办老年乐器队。队长周佐金知道周云泉小时候学过乐器,便邀他加入。这一邀请让周云泉的眼睛一亮,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想,能登台演奏曾是他年少时最大的愿望,为此他还对笛子、唢呐等乐器下过一番功夫,可惜后来因为生活等原因没能继续坚持。在大伙的鼓励下,周云泉怀着老有所学的心态,应邀参加了老年乐器队,吹起了笛子。自此,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小教场的老年协会里,总能看到他在努力练习吹奏笛子。每逢周日老年乐器队的训练时间,他更是早早地吃过晚饭,推着轮椅来到村文化礼堂,与其他队员一起练习合奏。在音乐辅导员许尚安的耐心指导下,周云泉进步很快,如今他已多次登台表演。周云泉说:“文化礼堂建设给了阿拉机会重拾音乐爱好,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有意思多了。”

  目前,小教场村有舟山锣鼓队、铜管乐队、腰鼓队、排舞队、老年乐器队等8支表演队,150多村民成为长期固定参与人员。其中不少节目在舟山市和普陀区展演中获奖。说起村文化礼堂,村民们异口同声赞扬:“阿拉文化礼堂好!”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9 阿拉文化礼堂好 2014-01-17 3331890 2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