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政绩考核是与非——
GDP,多些民生温度
记者 翁浩浩
本报杭州1月15日讯
记者 翁浩浩
【代表委员名片】
施雪龙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高地社区党委书记
蒋玲珠 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统计局总统计师
隗斌贤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
范柏乃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
陶晓莺 省政协委员、三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GDP至上,一度成为很多地方的经验之谈。不过近年来GDP的“光环”渐褪,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断。上月,中组部发出通知,强调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或作为末位淘汰等的依据。
以GDP论英雄,到底会带来什么问题?不唯GDP,我们又该以什么论英雄?今天,记者邀请代表、委员发表看法。
评功过——
不唯,并非不要
算起来,蒋玲珠代表从事统计工作已有10余年。近些年,她感觉到GDP考核理念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到现在的越来越重视民生内涵,并加大了对政府公众满意度的考评力度。
“要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没有其他指标可以取代GDP。”蒋玲珠代表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百姓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必须强调GDP增量。如今,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需要把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向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但应该看到,没有GDP的快速增长,解决民生问题只是纸上谈兵。”
作为公共管理专家,范柏乃委员一直关注如何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以此引导科学发展。在他看来,目前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主要问题是,过分追求GDP等经济发展指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指标;过于重视GDP总量和GDP增长率等指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结构、增长质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质量和效益指标,导致出现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技术层次低等问题。
“这不是GDP本身的问题。”隗斌贤委员接过话题,GDP是国际通用的经济增长综合性指标,但通用不代表万能。“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赋予GDP过多的内涵和要求,误认为GDP就是‘灵丹妙药’,就是干部政绩。”他说,饱受诟病的GDP考核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体制和理念上下功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论实效——
重量,更需重质
去年底,当其他地方忙着统计GDP数据时,开化县的领导干部却放开手脚建设生态家园。衢州市出台新规,不再考核该县的工业经济和GDP,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新增“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指数状况”等内容。
“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这个理念完全正确,老百姓的呼声也很强烈。”来自基层的施雪龙代表认为,盲目追求GDP,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喝放心水、吃放心食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诉求,有时却得不到保障,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
“政绩评估体系就像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广大干部的政绩观。”范柏乃委员建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什么,就应该把什么纳入考核体系。各地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构建科学的政绩评估指标,淡化GDP总量和增长率等指标。
“以往的GDP考核,更多的是追求量,而忽视了质。”陶晓莺委员认为,关键要让GDP有更多的民生温度。去年,三替集团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成立三替家政学院,二是“你好生活绿色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这些都是服务民生的有效载体。“其实,民生事业发展和GDP增长相辅相成。拿三替的家政服务业来说,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并不大,但通过促进就业和发展相关产业,同样能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谈创新——
考核,体现民意
眼下,一些地方在文件和规划中明确强调发展“绿色GDP”,但因各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导致说与做“两张皮”。这一现象,也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政绩考核往往自上而下,缺少百姓参与。”施雪龙代表举了一个例子,有的乡镇一把手上任后,主要精力花在推项目、搞政绩上,直到离任,镇里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如果考核体系能更多体现民意评价,就能促使领导干部更加重视民生问题。”
隗斌贤委员认为,要使政绩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果,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从单一考核向综合考核转变,从自上而下向协同考核转变,尤其要重视社会公众的反映和呼声。
蒋玲珠代表则认为,科学的考核体系中,GDP考核必然占据一定位置。现实中,政绩考核体系的最大缺陷在于考核和评价主体单一,群众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因此,改革考核标准,关键在于创新评价模式,尤其是加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