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镇海煤码头本月正式退隐

希冀抬头见蓝天

  本报镇海1月15日电

  记者 陈醉

  区委报道组 张如新 张寒

  省两会关注“治气”之际,宁波传来好消息:镇海港埠公司2号、3号码头,原是“北煤南运”的重要中转基地和煤炭交易中心,本月,这两个煤码头正式退出“江湖”。

  在空荡的码头上,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仔细拆除煤炭装运设施。不久后,它们将改建为集装箱、钢材等无污染材料的装卸码头。替代2号、3号煤码头原有功能的新码头建在5公里之外,这是十年来镇海煤堆场的第4次搬迁,煤尘逐步远离居民。看着这一切,住在离3号煤码头不足500米远的后大街居民郁振伟欣喜万分。他的“开窗梦”,终于实现。

  两个煤码头建于1973年,当时设计吞吐煤炭能力各为1万吨。由于紧挨城区,随风飘扬的煤尘对大半个镇海城区造成了影响。

  “以前大风天根本不敢开窗,即便没有风,一天下来家里也是一层灰,抹布一擦都是黑。”郁振伟说,那时后海塘一带煤灰很多,装煤车又没有篷布覆盖,超载也很严重,一路走一路掉煤,有不少人开着三轮车扫煤灰,一天能挣几百元钱。

  镇海区2012年启动为期三年的“清洁空气行动”,煤尘治理列在首位。

  自从煤码头“退出”, 郁振伟发现空气里的煤灰少了,一周打扫一次家里就很干净。郁振伟还有另一个身份——绿丝带环保总队队长,省两会召开之际,他带领5位志愿者前往煤场、企业、码头,查看“治气”这一民生工程。

  一大早,郁振伟等人就来到离城区较远的4号煤炭码头,那儿是现在可能的粉尘源头。但在现场,他看到,煤堆四周有大约三层楼高的绿色防风抑尘网,一眼望不到边。这些“防风网”刚好挡住扬尘往市区方向吹,成为防尘的第一道屏障。煤场还安装了16台射雾器,不间断地往煤堆和附近路面喷水。

  “雾气加重了煤尘的重量,使它们粘在地上,又不会像直接喷水一样,搞得满地黑煤水。”志愿者刘继宏在一家企业负责环保工作,他一眼就看出了门道。

  运煤车曾是城区粉尘污染的又一来源,在煤场出口处,只见所有进出车辆都要经过“澡堂”,几十只强力喷淋往车体上喷,沾在车体的煤灰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镇海区环境监控中心一个超过100个座位的开放式大厅里,屏幕上不断滚动247个摄像头实时传送的监控影像。“企业废气里包含污染大气的粉尘和气体,镇海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环保改造,在密封管道内就完成了废气粉尘的处理。”在一家热电厂负责环保处理的志愿者徐伟平很有经验。

  “镇海十里化工城,粉尘污染困扰多年,治粉尘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徐伟平希望,以后提到镇海,不再是工业区的形象,而是抬头可见蓝天、低头可望碧水的生态之城。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 00008 希冀抬头见蓝天 2014-01-16 3337514 2 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