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领创新驱动
“浙江样本”
“人才特区”,
吹响“创新驱动”号角
杭州未来科技城依靠人才引领实现跨越式发展纪实
本版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协办
编者按 我省的人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在走向“人才强省”。特别是在传统发展模式急需转型,我省提出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经济后,各地明显加大了人才建设工作力度。“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成为各地人才工作的新中心。我省各地涌现出了一个个积极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进典型。这些典型,紧紧围绕我省当前的中心工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列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方法,落实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此,本报和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联合,在本报推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浙江样本’”,以进一步推动我省的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本报记者
到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采访,管委会提供了两组数字:一是,2011年、2012年、2013年1~11月,技工贸总收入分别为203亿元、343亿元、507亿元,其中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68亿元、307亿元和473亿元,完成税收分别为11.7亿元、30.5亿元、43亿元,2013年的各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80%、88%和54%。所谓跨越式发展,大概这就是了;二是,截至2013年底,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1名,“省千人计划”人才59名。相对应的数字是,整个浙江省,也才有“国千”200多名。一块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如此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未来科技城创造了一个奇迹。
两组数字放在一起,说明了什么?说明,由浙江省委组织部牵头,作为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从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认真贯彻中央和浙江省关于创新人才制度优势等一系列部署要求,提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具有自身特色、体现浙江优势的人才集聚发展道路,实现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跨越式的胜利,打造了浙江人才的集聚高地,站上了浙江经济的制高点。
省市区联动,打造“人才特区”
按照中组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省、市、区密切配合、联动发展,不断创新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这些,为杭州未来科技城打造了一整套完备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杭州未来科技城,为才而建、因才而兴。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建立了以人才、项目为纽带的协同推进机制,有效调动各方力量,支持未来科技城开展工作。省级层面建立了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22个部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省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定期召开推进会,省市20个部门派业务骨干到未来科技城挂职。杭州市委人才办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将办公点设在未来科技城,现场办公推动工作。余杭区将未来科技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赋予未来科技城更大的自主权、灵活性和更多的政策资源倾斜,目前,余杭区已有7个部门14个产业投资项目审批权限、5个部门10个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未来科技城。
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干部要当好“店小二”的要求,杭州未来科技城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日常服务中践行“店小二精神”。在企业、人才入驻方面实现“零审批”,根据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明确提出“不仅要比政策力度,更要拼兑现速度”,逐步使“决策快、审批快、兑现快”成为核心优势。衢海大厦项目,从摘牌之日起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间隔了100多天。
几年来,杭州未来科技城注重发挥“人才特区”体制机制优势,坚持走“政策+服务”路子,努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目前,科技城已成立人才服务中心、市民之家,引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资源,紧贴人才多样化需求,努力打造保姆式、一站式创新服务体系。随着政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才引进逐步从“零敲碎打”向“滚雪球式、成建制式”转变,科技城已引进71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国、省千人才累计达到100名。
科技城自成立之始,便提出要成为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经营梦想的一方热土。如今,这一设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马云在作出把阿里巴巴淘宝城搬入科技城的决定时由衷表示,杭州未来科技城就是“梦想中创业的地方”。“现在的情况是,人才和项目排着队要进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人才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引育才结合,产才融合促发展
杭州未来科技城还不断优化育才环境,把113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作为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的试验田,开辟各产业类型项目先行先试试验区,通过创新引领,促进海归本土化和民企高端化的“双转型”。
杭州未来科技城在2011年底挂牌后就成立了由专业素质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干部牵头的人才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上,专门设立了引才、服务、育才、用才的专职部门,不断完善人才招引培育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支持海归人才项目产业化发展。目前中心的工作人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
同时,杭州未来科技城专门组建了创新研究院(事业单位),促进一揽子解决国内顶尖人才落户未来科技城的编制问题,让人才安心落户。科技城正在探索结合创新研究院开展“创业人才导师制度”,聘请国内顶尖人才作为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为人才创业指点迷津,真正把研究院建设成为顶尖人才落户的重要平台。
杭州未来科技城跟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泛开展合作,组建了多个育才平台。其中,2012年12月,北大工学院专门成立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光通讯与测量控制技术、生物医学仪器与材料等6个方向的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咨询服务,为杭州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院已排定计划,力争五年开展专项研究50个,人员规模达到200人以上。下一步,北京大学与未来科技城还将共建北大科技园,计划引进10所海内外知名大学,打造科研平台,每年实现成果转化40~50项,引进和培养5000名人才。
星月生物的朱正华,是杭州未来科技城众多培育人才成功案例中的一个。早些年,朱正华从日本博士毕业后,在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技术专长一时无法得到施展,后纳入浙江青年科学家计划,在未来科技城的5家企业研究院之一的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蚕丝生物材料相关技术研发,同时保留大学教师身份。该技术主要用于人类跟腱组织的修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朱正华找到了他的“理想之城”,一方面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也使自己的专业和抱负得到施展;而科技城,也在众多成功培育人才案例中,增加了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勇当“排头兵”,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达、民间资本充沛。杭州未来科技城立足浙江特色,确立了“人才+资本+民企”的特色发展模式,并于2012年得到中央领导的长篇批示肯定。这两年来,杭州未来科技城在立足发挥浙江民企优势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勇当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杭州未来科技城多方收集人才信息,建立“人才库”;积极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资本,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建立“资本库”;加强与人才及企业的沟通联系,多方掌握融资需求,建立“项目库”,积极推进“三库”融合。传统型企业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杭州华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专门从事蜂窝夹心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研发,预计2014年中可进入大规模生产并形成蜂窝材料应用的产业链,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未来科技城,不胜枚举。
几年来,科技城累计引进股权机构42家,管理资本超过85亿元,吸引省市区引导基金阶段参股2亿元,102家海归企业获得融资,融资规模达19.7亿元。目前,杭州未来科技城围绕打造研发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与总部经济相协调产业生态系统,已构建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四大产业群。海归研发项目产业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目前的236个海归项目中,已有87家进入产业化阶段。
截至2013年底,杭州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企业总数达到700余家,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一期全面启用,亚信联创、宝力集团、奥克斯集团等重大项目顺利落户。2013年5月,科技城企业贝达药业与全球最大生物医药公司美国安进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贝达安进制药有限公司,并将组建贝达安进研究院,成为安进在亚太地区的总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等4名研发人员早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杭州未来科技城承载了浙江省、杭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任,也是全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试验田”。下一步,科技城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打造“科技资源充分集聚、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创业创新高度活跃、公共服务便利优质”的人才特区和科技新城。目标是到2015年累计引进“千人计划”人才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2000名,借助清华、北大、浙大等合作平台,联系对接各类人才超过万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大幅提升,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平台……
“人才特区”杭州未来科技城,已经吹响“创新驱动”的号角,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