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除夕夜
扔愁帽

  余姚 流年

  除夕是春节的前奏,是民风民俗最繁茂的时节,也是奇风异俗崭露头角的时候。在家乡浙甬大地,流传着“扔愁帽”的风俗,让外乡人感到格外新鲜。

  “扔愁帽”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时间。

  除夕夜守岁,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也就是夜最静的时候,就像现在电视里人们期待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都要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用扫帚把它们清扫到偏僻的地方,等到正月初十夜晚烤“柏灵火”的时候,再把它们烧掉。

  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一年的忧愁,轻松利落、欢欢喜喜迎来新的一年,并会很少有麻烦忧愁的事情发生。这对农民这一群体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被乡下人十分看重。

  扔愁帽民俗的形成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说是战国末年,秦始皇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秦军遭受严重伤亡。秦军将领大怒,攻破邯郸城后,下令屠城。全城百姓和各阶层人士为了逃避杀戮,弃城出逃。边跑边扔掉头上的官帽、商帽和包巾。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断难接受,在夜深人静之际,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于是秦兵发现一个、斩杀一个。

  无奈之中赵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扔愁帽。因为除夕之夜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他们就以辞旧迎新为名,深夜将头上的帽子悄悄扔到大街上,说是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个理由合情合理,官府也就不再追究了。后来,扔愁帽形成习俗,流传下来。

  当然,昔日忧愁多,扔愁帽是寓意新的一年不再被忧愁困扰。如今,百姓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过年的乐和事情来进行。

  记得我在七八岁第一次参加扔愁帽活动,那年的冬季特别冷,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们,脸上和手上都被冻出了冻疮。那年冬天,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顶蓝色的棉布帽子,帽子两边的“帽呱嗒”可以捂住脸蛋,因此我的脸上没有出现冻疮。我很喜欢这顶帽子,也很在意这顶帽子。一个冬季戴下来,帽子不但没有破损的地方,而且干干净净。

  但除夕那天夜晚母亲告诉我:“今晚要把你的帽子扔掉。”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风俗,只知道帽子还好,家里日子艰难,把帽子扔掉非常可惜。母亲见我一副舍不得的样子,就从柜子里取出一顶同样的崭新的蓝色帽子:“明天过大年了,我儿要戴新帽子了。”并告诉我:“戴了一冬天的帽子,叫愁帽,把它扔了,我儿明年的日子一定顺顺当当,欢欢喜喜。”

  就在送走了在我家一道守岁的几位乡亲后,母亲把自己的粗布扎染头巾从头上扯下来,交给我,父亲也把自己的羊肚子头巾扯下来,嘱咐我道:“跟紧我,遇见人不要说话。”

  看我点了点头,父亲领我出了家门。除夕夜,家家户户的街门都彻夜敞开着,因此,听不见每家每户开街门的声音。

  来到街头,只见在灯笼的烛光映照下,人们脚步匆匆,都在忙着扔愁帽,遇见亲近的人也不开口说话。把愁帽扔掉后,不许回头,要一路小跑回家,好像走慢了,愁帽会跟回来似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路上要躲避开别人扔掉的愁帽,不要看,更不能够踩上去。

  扔掉愁帽回到家门口时,要把衣裳拍打三下,男人会在避人处小解,据说这样可辟邪。回到自家院子里,要在供奉的神像前合十,祈祷明年没有发愁的事,全家平平安安,正是:“除夕之夜扔愁帽,心中扑咚扑咚跳;今夜愁帽已摘去,明年日子更美好。”

  只是不知如今宁波是否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我打算除夕夜再溜到家乡的巷子里去瞅瞅。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除夕夜
扔愁帽
2014-01-14 3330661 2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