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贝利 走在回归的路上

  2013年度“浙江省住宅产业十大领军”人物·企业

  走在回归的路上

  文/ 朱凤娟

  每一个走进贝利官网的人,都会看到一部微电影。

  “生命,就像一场修行。”曾经,他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到外求学、立业。对一个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别处是圣经一样的箴言。大都市泥土的肌理和钢筋的线条,曾让他无比着迷。但后来,随着年岁增长,才发现唯有乡愁的浓郁和光阴的滋润,才能激发内心创作的强烈愿望。落叶归根,回到塘栖,梦里水乡,别来无恙?

  一部电影,传递的是贝利地产的深远见地:

  住宅,是一门关于生命哲学的艺术。有人说,选择一处居所,就是选择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建造一处居所,就是在表达建造者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关照。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章节。开头的这个故事,彷如沈国健自己的人生写照。离家创业,历经磨砺,鬓毛已衰,却依旧初心未改。2013年12月29日,贝利在余杭塘栖的栖溪望府“七星级”实景样板区全面开放。从保元泽第、珑昕泽第、栖溪公馆再到栖溪望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子选择回到故乡置业安家。

  出发有出发的初衷,回归也有回归的理由。

  那个带着小伙伴们,偷偷爬过学校围墙,好奇地探求大千世界的风华少年,如今已是执掌20几家子公司的集团董事长。但他还是在折腾儿时的“玩性”:从房产开始,到建筑装饰、资本投资、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他开玩笑地说,自己老是“不务正业”。其实,不过是他喜欢出发,喜欢一生都有新的梦想。而无论他和他的贝利走得有多远,无非是在做一道关于回归的课题。回归企业家的本原价值,重塑商业的尊严和责任。因为这将是解剖这个复杂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的锋利的刀刃。

  人生,若真的是一场修行,便也不必在乎出发与抵达。在这之间的奔忙,已经构成了我们生活和努力的全部内容。

◆ “这里好亲切”——住宅功能与居住理想的原始回归

  2013年阳春三月,水上巴士从武林门码头沿千年运河北上塘栖,在“2013塘栖新城媒体赏鉴行”现场我们第一次听到了“塘栖,这里好亲切”这句话——这不是来自哪位创意大师的文案,而是沈国健自己的灵感乍现。这句话,浓缩了他土生土长的乡土情结,也诠释了贝利地产日渐丰盈的品牌价值。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居家不仅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更是一个归宿,是一种感觉。事实上,贝利的塘栖实验,不仅仅是完成了当地的传统复兴,更是为浙江城市化过程中“就地城镇化”这一新方向探索了多种可能。“就地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在本地的聚集,公共服务向中心镇、村延伸,让农民在当地过上现代生活,避免形成“繁华的城市、凋敝的乡村”情景。而2013年末,栖溪望府顶着严寒的火热人气已经说明,贝利的实践值得肯定。

  “新型城镇化的精髓在于人的城镇化,因此理想中的新型小城市的评判也应当围绕着与之相关的人来进行。”一直认为,参与新型小城市建设的企业,必须在理念和认识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历史感和使命感。只有一个具有相当理想主义色彩的公司,才能在建设过程中不以逐利为唯一目的,才能负责任地对待所建设的每一块土地,其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这就是沈国健成立贝利梵石小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初衷。

  走出塘栖,走出余杭,贝利希望把“亲切”二字镌刻在更多人的家园,一个个实践正在为他们形成可复制的开发模板,在浙江省各地小镇做到因地制宜、一镇一品形成条件。

  “浙江的27个试点镇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你造高楼大厦,有本事超过陆家嘴,有本事超过杭州钱江新城?只有以卫星城的状态,传承当地的文化,延续当地的民俗风情,小城市才能吸附优秀人才,才会带来思想,带来理念,带来文化,带来产业。见人见物见文化,是我们城镇化的诉求。” 2013溪口中国新型生态小城市发展研讨会上,沈国健应邀发言,其来自“草根一线”的城镇化解读让很多专家学者拍手叫好。

  比如面对慈溪周巷,贝利认为它不是一个位于大中城市中心或边缘成熟地段的,小资性的、纯艺术性的商业街或综合体,也不是一个位于平常的农村小镇新中心的配套商业。它将是一个面向小镇居民的时间消费型购物、停留和休闲场所,将是小镇慢生活的实现空间,在引入现代化时尚商业功能的同时,也将承载着小镇传统文化的物化体现场所的职能。“既吸纳西方文明科学、理性、效率等优点,同时也保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和谐、诗意化的栖居环境等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点。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探索、尝试和实践。”

  一个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吸吮于文化,亦回哺于文化。这种文化源自于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深思以及不懈探索。

  翻开《浙江小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一书,历时四个多月,两万多字的研究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怪不得有人说,贝利是在用“学者”的姿态“研究”小城市,又是在用“艺术家”的手法“创造”新住宅。

  今年,沈国健有两件得意的作品。一个是贝利梵石小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部。杭州莫干山路上,它不高,才10楼,它也不璀璨,色调暗雅。但是别出心裁使用的黄铜板外立面经过时间的淬炼,会呈现铜锈斑驳的样子,让岁月去雕琢,流露出主人对自然和历史满怀尊重的虔诚。正是基于这样的用心,半小时车程外的塘栖贝利·栖溪望府同样让人瞩目。很多人说贝利是“余杭的绿城”,这是对贝利人文品质的褒奖。尤其是这次项目底层的架空设计,在丰富园区休闲平台的同时,为业主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提高住房的使用率,让幸福再次升级。

  在栖溪望府开盘现场,沈国健和父老乡亲们坦言,他在塘栖做这样的产品,是为了让塘栖人提升对家乡的信心,当他们看到大城市的住宅小区,也不会过多羡慕。不过,等造完栖溪望府,他就想在塘栖回归本真,摒弃华丽法式风,而仍然以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做背景,糅合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底蕴,继续打造保元泽第式的“中国风住宅”,按照沈国健的说法:“做塘栖”。

  “悠悠运河古名镇,今朝江南惬意城。”谈到塘栖的未来,沈国健不无兴奋,他说,他们正在和政府汇报相关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引进集智能、文化、创意、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大大提升区域价值的同时,这个大手笔将把“江南古镇”推向“世界的塘栖”,让“古得不能再古,现代得不能再现代”的小城市成为现实,使塘栖再现“江南水乡十大名镇”的风采。

◆ “社会企业家”——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善美天平

  有人曾把国内的企业家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生意人,什么钱都赚;一类是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有一类是企业家,关注长远和社会责任。第三类企业家不仅因为勇于承担社会使命而值得特别嘉许之外,他们对一个转轨中的社会而言意义重大,而且眼下数量上还远远不够壮大。

  在与沈国健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讲了一个个小故事。从余杭百丈竹园的生态保护,讲到德清两兄弟养甲鱼,再从亲自处理业主上门投诉讲到小孙子的教育问题。回来后,这些萦绕在脑海中的故事不断绕圈,似乎都在指向一个共有的圆心。直到我翻开戴维·伯恩斯坦的《如何改变世界》,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伯恩斯坦口中“社会企业家”的现实版本。

  商业企业家以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社会企业家对社会变革就意味着什么。戴维·伯恩斯坦在《如何改变世界》中写道: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他们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德清百亩漾湿地内,风光秀美,水质清澈,很适合养甲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沈国健认识了在这里养甲鱼的双胞胎兄弟。两个憨厚老实的农民,十多年来坚持生态养甲鱼,积极引导健康消费,用心保护着大自然资源的合理结构。但这在外人看来特别“傻”,没钱赚、成本高、周期长,被父亲骂、和老婆离婚、受众人嘲笑……“只要我们养的甲鱼让人吃了健康,让政府放心,不给环境增添负担,我们就很开心。”一句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沈国健,他说这些农民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啊。回来后,贝利集团立即决定扶持这两兄弟做大做强。“食”是人之良品,他们要让生态甲鱼做到上市,让两兄弟被人刮目相看,让他们受人尊重。

  或许上市不是沈国健的真正目标,他更希望这种“正能量”的风尚在最大程度、最广范围内得以传承和弘扬,当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看到生态养甲鱼的利好而投身这个行列,这样的商业投资才算找到了真正的价值归宿。

  正如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贝利从艰难创业、规模成长、走向国际化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和企业精神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员工和家庭,并且通过市场营销、经营活动、把优秀的企业文化、道德诚信、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传递给了用户、市场和社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沈国健曾与联想集团、英特尔、IBM、伊利集团、海王集团等50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负责人一起,获得由中国社工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称号。那是贝利集团以优秀企业公民的形象第一次站到了全国人民面前。“我们回报社会是应该的。因为净资产100万的企业是自己家的,1000万的企业那是公司员工的,一个亿的企业就是全社会的。”

  还记得《城乡导报》收到一份1万元的匿名捐款引来无数人的猜想。结果发现,是一名贝利的普通员工。这1万元人民币彰显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爱心,而是一家企业的文化能量。贝利深谙“上善若水”的道理。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日复一日的涵养中,灌溉了每一个员工心田里的善美幼苗。

  倡导全民慈善,是贝利的公益梦想。而“健康”则是贝利与生俱来的企业基因。

  沈国健请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为余杭题写“健康余杭”,把“健康”两字延伸为广义的“健康”。贝利针对本企业职业人群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行为教育、管理和服务。2008年8月,贝利集团携手其他4家企业联合举办了余杭区首个“健康促进企业论坛”,论坛的成功举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推动了余杭区城市健康品牌的打造。2009年初,贝利集团荣获杭州市健康单位称号,并当选为余杭区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单位。2010年,贝利集团出资3万元资助余杭区健康促进协会进行“健康促进软科学项目研究”,并开始负责编制“健康企业评价体系”,2010年,华东地区健康教育研究所落户贝利集团,贝利集团以自身的切实行动推动着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

  从企业出发实践健康促进行动,不仅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巨大的无形资产,更将有助于健康促进事业的全面发展,最终带来全社会的“大健康”。只有通过“做好事”,才能真正“做得好”。贝利始终相信,成长中企业只有做合格的企业公民,坚持、认真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慈善责任,才会实现企业商业价值的持久提升与健康发展。

  / 笔者手记 /

  居里夫人曾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始终相信是企业家的基因,决定了企业最终的走向。

  一个社会固然需要不同的企业家,但当商业成为一个社会最重要推力的时候,一种肩负着商业和社会双重目标的社会企业家领袖群体,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更是一代有远见和责任感的社会企业家无法卸下的使命。

  / 公益链接 /

  在开发高品质楼盘和相关产业,促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贝利集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在过去的十余年间,贝利集团累计公益事业投入达6000余万元,用于公益慈善、教育支持、社会文化、大众服务、基础设施改善等,其中:

  出资千万支持危桥改建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出资千万开发百丈镇中国“杭州竹城”,被外界视为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民心工程;

  出资承建了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临平职高的师生公寓和食堂等校园后勤设施和省内一流幼儿园——国泰幼儿园等重点教育工程,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资承担余杭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部分保险费和全区所有特困户和低保户的保险费;出资在陕西省绥德县成立了“特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会”;

  出资支持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余杭区城市绿化工程和健康促进软科学研究等社会公益项目。

  每年还向慈善总会捐款,经常性的对社会困难群体进行无偿捐助,贝利集团及董事长沈国健个人多次荣获“慈善捐赠爱心奖”、“公益企业贡献奖”、“特别爱心奖”等荣誉称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贝利 走在回归的路上 2014-01-14 浙江日报2014-01-1400008;浙江日报2014-01-1400013;浙江日报2014-01-1400017;浙江日报2014-01-1400022;浙江日报2014-01-1400014;浙江日报2014-01-1400016;浙江日报2014-01-1400021;浙江日报2014-01-1400025;浙江日报2014-01-1400010;浙江日报2014-01-1400015;浙江日报2014-01-1400018;浙江日报2014-01-1400019 2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