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依托全国7000多家武义人超市卖土货——

武义土货天下行

  冬日,武义三港乡曳坑村。

  几把竹椅,两只黄狗,院子里冬青、大蒜苗长得正旺。我们的采访常被订购电话打断。“好,分两袋包装,一袋15公斤,一袋5公斤,知道了,我还是通过大巴车发到金华。”李强熟络地应着。

  下午3时,第二天油豆腐的订货量已达100公斤了。“这不算什么,再过半个月,一天做1000公斤都不够卖,天天有催货电话。有一回,我手机没电了,结果4个小时有未接电话160个,我自己都吓着了。”李强说。

  三港乡位于武义南部山区,曳坑村离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8年前,李强退伍后回村做起了油豆腐。他做的油豆腐的确好吃,在外开超市的叔伯兄弟就带出去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武义山里的土货,依托着武义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7000多家超市,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山货华丽入城

  武义是传统的农业县,田园肥美,物产丰饶,茶叶、宣莲、蜜梨等优势农产品,在省内外都颇有名气。

  但山高路远,重重高山,阻隔着它们的下山路。“2006年,我承包了3000多亩茶园。那年茶叶长势特别好,可是卖不出去,愁死了!”浙江马府翠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金阳说。

  何金阳下海前在武义供销社工作,头脑活络的他,立刻想到了在全国各地做超市的武义人。“我那时想得也很简单,都是武义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最起码不会拿着我的茶叶携款潜逃。”

  何金阳这一转脑子,立刻盘活了他的茶叶销路。当年,从京津冀到云贵川,全国10多个省三四千家武义人超市,都成了他的销售渠道。他的茶叶基地在数年后扩张到10600亩。合作社产品也从单一的茶叶,扩张到香菇、笋干、黄花菜等几十个产品,仅通过超市的年销量就达5000多万元。

  何金阳的成功,启发了武义县委、县政府。武义这些年立足山区,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初露端倪。然而,农产品依然时而逃不过“卖难”的命运。三港乡的有机山茶油、柳城的板栗等都出现过滞销现象,农民心焦,政府着急。

  “我们是守着金山找银山,武义人在外经销7000多家超市,就是7000多个销售渠道。只要用好这些渠道,武义优质农产品何愁销路?”武义县副县长郭忠明说。

  去年9月,武义县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武义超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县财政拿出200万元资金,鼓励武义超市销售本地产品,扶持武义本地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对超市经营武义特产且不收产品进场费的,专柜实行每平方米2000元的补助,专区每平方米补助5000元;另外对产品配送中心和产品流通经纪人,都给予一定奖励。

  在政府“指挥捧”引导下,在外经营超市的武义老板动起来了,他们主动邀请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走访超市,引导合作社申请QS食品安全认证,帮助山货出山。

卖的是乡情

  “东西再好,卖不出去,也是死路一条。”

  陶川江深知这条铁律。他原是武义桃溪镇陶村农民,十年前外出开超市,现已是上海浦东新区华联超市美红店的老板,上海武义商会超市分会会长。

  打开手机,陶川江给我们看了他超市的照片。3000多平方米的大超市里,有几个特殊的货柜——武义特产,货架上整齐地码放着武义的各类土货,山茶油、笋干、莲子、香菇等200多种产品。

  离家十年,又卖起了家乡土货。陶川江说,这回经营的是乡情,是对当年自己蔬菜、粮食卖不出去的那种痛苦回忆的弥补。

  “我们都是农民,知道农产品卖不出去那种难过劲儿。所以只要是老乡的东西,不管是贵还是便宜,我们都支持。”宁波家易福超市老板曾高庭说。作为最早开拓宁波市场的武义人,家易福超市加盟店已发展到60多家,家家都有武义土货。

  去年来,政府给予的支持,更加激励了超市老板。我们在武义能采访到陶川江,是巧遇他回来采购。这一周,他要采购100公斤山茶油、50公斤莲子。150公斤的货运快递成本太高,他索性开着自己新买的帕萨特轿车回来拉货,顺便也看望父母。

  在政府和乡情的双重推动下,如今,武义土货也告别了几年前无人问津的窘境,销量在各个超市直线上升。陶川江家的超市,销量就比去年增长了30%。

土货滚滚下山

  温暖的阳光,打在金灿灿的番薯干上,闻着甜甜的。

  柳城畲族镇金山尖村村民朱月花踩着短凳,翻滚着竹篾席上的条条番薯干,跟村支书何郑平聊着番薯干进超市的事儿。

  金山尖村只有200来户500多人口,有70户在外经营超市。朱月花的儿子就在杭州经营超市,可她家种植的1000多公斤番薯干却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上门收购的小商贩。

  “我到过我儿子超市,超市里一小包就要卖十来元钱,我一斤才卖七元,而且它的味道还没我的好吃!”60岁的朱阿姨多次跟儿子说,要把番薯干放到他超市卖,可儿子不同意,没有食品QS认证标志,超市是不允许销售食品的。

  何郑平也在犯愁,这位新当选的村支书,面临着“富裕在家村民”的难题。“有三分之一人口出去富起来了,可我们还有一半多人口在家呢。”何郑平说,村里种有50亩宣莲和500亩番薯,是响当当的两只拳头产品。可由于没有QS认证,宣莲和番薯都只得低价出售给土特产部,经他们统一包装后走出大山。

  何郑平已经在琢磨成立番薯合作社,经过真空包装后,明年打入超市。“我们村这点货,自己村民超市卖卖就够了,价格翻番没问题的。”何郑平说。

  柳城镇是武义南部山区的中心镇。我们看到,集镇上已有何郑平口中的土特产经营部六七家,摆放着成百上千种各类武义山里土货。

  在正宗宣平土特产经营部,店主刘彩虹熟络地介绍着七里八乡的土货:石门洲和六葱湖村正宗的山茶油;马口村原生态的花菇;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金山尖村宣莲……这位前服装店女老板瞧中武义土货出山的巨大机会,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在柳城镇租了店面,主动成为超市与山民间的桥梁,专门给在外武义超市发货。

  刘彩虹一家的业绩包括有:山茶油销售2500公斤,干香菇、笋干、木耳各300公斤,茶叶250公斤,莲子1万公斤等。金山尖村的文书潘新青就是她的常客。潘家在绍兴有个大超市,每每需要武义土货,给刘彩虹打个电话即可。

  一个个成功案例在前,谁也不想失去出山的机会。年关近了,武义各村都在琢磨,要把自村的优势农产品,变成行销大超市的商品。眼看着开超市的村民就要回家过年了,他们要把食品QS认证等准备工作做好,再与超市老板们商量合作事宜,把家里的土货送出大山。

  据武义县工商联主席王小玲介绍,2012年经武义超市销售的本地产品已达7000万元,2013年突破亿元,今年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18 武义土货天下行 2014-01-14 浙江日报2014-01-1400011;浙江日报2014-01-1400012;浙江日报2014-01-1400010;3325691 2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