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宁波人朱升海为千亩农场布下循环局——

唤醒自然力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朱升海的话,勾起我的浓浓兴趣。

  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家的田园吗?“洗碗水、老黄的青菜叶把猪仔养得肥肥的,猪粪成了农田最好的养料,蔬菜使劲儿地长,几只鸡鸭每天晃悠悠搜寻菜叶上的虫子美食……”朱升海说,就是儿时最原始的生态食场链,启发了他的“宁波天胜农场”。不过,他想布下的“循环局”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一年前,本报曾采访过朱升海和他的农场,那时,他种的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生长激素、不用除草剂的“四不用”蔬菜。现在农场尝试起国际农学界最前沿的一种理论学说“自然农业”,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自然农业有别于允许使用少量化肥农药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它完全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量,让每种生物都发挥作用,整个农场就像一个有机的自然体,实现循环代谢。

  占地1030亩的宁波市天胜农场,是目前我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自然农业实验基地。

  “自然的力量”总没化肥农药来得听话,这个“驯服”的过程,朱升海有苦也有乐。但他相信,这一切会让我们与自然越走越近,会让人类回归或拥有不一样的农业。

  小小昆虫,

  农田好伙伴

  海南大学硕士生陈丽云在农场里的工作就是和昆虫做朋友。

  一大早,她拿着小本子蹲到了蔬菜棚里,细细地检查了几片菜叶,写下:“温度15℃,今天青虫结茧了。‘好朋友’七星瓢虫繁殖得不错。”

  陈丽云攻读的是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专业,可毕业后她发现,农田里农药一打,昆虫统统死光光,根本不需要她的专业知识。她一度迷茫,在现代的农业体系里,她所学的“生物法则”还管用吗?

  困惑在朱升海的农场里得到了解答。

  2011年初,农场试着种下了120亩的蔬菜,不用一分一毫的农药,待收获时打开大棚,满地都是菜虫乱爬,连脚都没法踩下去,当季蔬菜绝收。朱升海的“自然农业”首先卡在了昆虫的身上。

  “跟昆虫成为朋友,他们就听话了吧!”从此,这些飞来飞去的小虫子成了陈丽云看管的对象。

  菜园子里,蚜虫最熟门熟路,可在“天胜农牧”,你会看到顶着圆圆盔甲的“七星瓢虫”,把蚜虫们盯得牢牢的,以虫制虫。“1只瓢虫能吃2000只蚜虫,每只瓢虫每天平均能产下50个左右的卵,1个月后就能造就一支‘瓢虫特工队’,到果树、蔬菜棚里奋勇杀蚜虫。”陈丽云说,瓢虫这个好朋友能量大着呢,还能吃松干蚧、粉蚧、棉蚧、木虱、螨类等害虫。

  在农场的天敌养殖室里, 目前还养着胡瓜钝绥螨和花绒寄甲这两种天敌,前者最爱吃红蜘蛛、锈壁虱、粉虱、蓟马等害虫,后者是各种天牛的克星,也能捕食吉丁虫和象甲等,在需要的时候,技术员可以随时把它们投放到果树和蔬菜上大显身手。

  摸清了昆虫们的脾气,陈丽云还推出了土地轮作、高温闷杀、灯光诱捕、色板、性诱剂、天敌培育等20多种办法,农场种植的纯天然蔬菜可达常规种植产量的85%。

  动物、植物,

  谁养活了谁?

  “两头猪可肥田一亩地,农场占地1030亩,需要2000头猪存栏量。”

  每天,农场助理彭聪都在计算着这样的平衡公式,农场里,任何蔬菜、水果、稻米、畜禽、淡水鱼似乎都不是单独的存在,30多个品种在互相依赖,互相供养。

  “普通的农业动物以饲料为生,植物靠化肥成长,没有了它们的助阵,我们一切都要靠搭建起生物间的供给链接。”彭聪举了一个例子。枇杷树边养着鸡,树下土壤里养蚯蚓,给鸡捉来吃。枇杷树旁的池塘还会养泥鳅。如果是喷撒了农药的果树,泥鳅就养不起来,“这种农场生态食物链系统,利用了农场所产植物,适当发展畜、渔业,天然无公害。”

  动物同时反哺着植物。在农场猪圈里,猪仔们欢快地吃着农场自产的米糠、玉米粉、牧草等,饱餐后,便跑到一层厚厚的秸秆锯里拱来拱去,这个“游戏床”还添加了微生物,快速分解猪粪。

  过一两个月,积满猪粪营养的秸秆锯就被运到堆肥大棚里,不断发酵,最终形成天然有机肥,回到农田。

  解决了生存问题,动植物的成长质量又摆在了面前。

  “小时候,外婆菜园里的青菜常常长得不够壮实,这是因为缺少营养成份。”彭聪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中药资源开发专业,他异想天开地给植物制造中药保健品。

  在农场的微生物研发中心,记者看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陶罐和玻璃罐,每个罐子上贴着的名字都特别稀奇,如天惠绿汁、汉方营养剂、乳酸菌、酵素等。

  “新出生的小鸡,每天会喂点乳酸菌,就是我们平常喝的酸奶,增强肠胃功能,就不容易得肠胃病了。”彭聪介绍道,天惠绿汁能够为动植物注入营养和活力促进果实生长有奇效,而汉方营养剂则对种子消毒催芽,增强植物抗病能力,防止软腐病或炭疽病蔓延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彭聪看来,自然生态农业从模式上说,或许是回到了几十年前,但引入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后,大大提高了效率,把“外婆的菜园”做成了产业,尊重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统一。

  水、土地、空气,

  可以干些啥?

  最近,朱升海的农场挖挖填填,折腾了好几个月了。一条宽约4米、长达21公里的的人工河这才看见了模样。

  这可不是一条观光河。河道哪里高、哪里低都是通过测算的,不同的地点还放置了一些净化石和沙子。比如在果园稻田附近,河就相对低一些,收集果园、菜园的雨水,一级级流过,泥沙沉积,相当于净化了一遍,而且循环利用,将有可能污染的江河水(污染源)阻隔在田园之外。

  “农业关注的不仅仅是动植物本身,水、土地、空气都是我们的武器。”负责农场技术的自然农业研究专家、延边自然农业研究所所长郑哲,如今每天研究着让水、土地干点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生态恶化等诸多严重问题,在郑哲眼里,没有一个好的生态,哪来的自然农业,他的土壤改良试验紧接着开始了。

  郑哲指着果园下面一片深黑色的土地告诉我们,这儿培育了30亩的蚯蚓,用植物秸秆、蔬菜烂叶、生活废弃物(垃圾)等喂养蚯蚓,养肥的蚯蚓可以成为农场畜禽动物性蛋白饲料,而蚯蚓在生长过程中,一年至少可吃掉25升土,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以肥沃土壤,扩大微生物栖息领域。

  “土壤病害的根本原因是土壤中微生物被化肥农药赶走,种类越来越少。”郑哲制作了专用木盒,放上米饭,覆盖透气性良好的宣纸,存放到了当地四明山深处阴凉的树丛中。7天后,木盒里的米饭长出了白色的菌丝,这就是他培育成功的土著微生物。

  微生物紧接着被拿回农场培育室,加上红糖、食盐、麦麸、米糖等进行扩繁,用于土壤改造。

  “经三年到五年的努力,我们农场的土壤有望基本恢复,甚至连重金属残留(超标)这样的顽症,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解。”郑哲兴奋地说。届时,农场就能真正构成了一个顺畅的循环系统,各个物种的产出一点也不会浪费,比普通农业更加经济实惠。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唤醒自然力量 2014-01-14 浙江日报2014-01-1400011 2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