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山坳里的文化梦

  记者 童桦 吴雅茗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里德

  换上戏服当导游

  清晨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家家户户都紧闭房门。一切都在沉睡,就连路边的狗儿,也是对路人稍加打量,鼾声复起。

  始建于唐末年间的大均村,如今已是“畲乡之窗”,成为各地游客了解畲族文化的绝好地方。村中唯一的圆石古街,贯通村两头的两个广场,沿街依次是畲族民俗博物馆、各式店铺和民宅。文化礼堂,恰在中央。

  “村里用了40多天就把文化礼堂建起来了,2013年6月份正式向村民开放,现在周边村的村民也会到这里来排练舞蹈。”村民李开寿是大均村的文化骨干,他说自从堆满杂物的大会堂被改建成文化礼堂后,里面已经被热情的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早晨8点开放,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人一起跳舞。”

  言谈间,李开寿的手机响了。他抱歉地说:“村口来游客了,我出去一趟吹唢呐。”只见他奔回家中,换上了一套崭新的红衣,拎起乐器就奔向村口,“每天不定时,只要有游客到,我们就换上衣服去迎亲,终点就在文化礼堂外。”

  由村民们自发组成迎亲队伍,并让游客亲身体验畲族的嫁娶礼仪,进而走入文化礼堂,这已成为大均村的一项旅游节目,同时也是纳入到文化礼堂中的一道文化大餐。大均乡副乡长蓝振山在一旁介绍道,如今村里的文化礼堂已不仅仅是一个供村民文化娱乐的空间,而是个上升到覆盖全村的文化综合体概念。

  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随着礼堂功能和旅游资源的相融而显得更为高涨。看着此前或在礼堂中打牌、写字,或在店铺中叫卖的熟悉面孔,突然摇身一变成为迎亲队伍中的一员,再加上他们即兴吹奏的功底,相信许多人会出现恍惚,这还是记忆里的乡村吗?

  “现在要拉出一台15个节目的大戏很简单,因为村里的文化爱好者越来越多了。”李开寿脱下戏服,双手做了个打梆子的动作,“下次你来,看我导演的《畲乡古梆》吧。”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油彩笔下石头村

  景宁畲族自治县宣传部长潘晓泉说,目前全县已建成的26所文化礼堂,共分“五型”:畲族主题、非遗文化、景区文化、乡村文化、道德文化。而素有华东“香格里拉”之称的东坑镇深垟村,就是这样一处能清爽双眼,以畲族主题为特色的地方。

  层叠的梯田拱卫着曲折的山道,远方的廊桥横跨峭立的山谷,在一条海拔不断上升的绿荫大道尽头,深垟村的文化礼堂映入眼帘。

  “刚送走一批前来采风的美术生,就迎来了你们。”深垟村支部书记孙伟平摇起热情的大手说,如今已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10余家美术类院校将深垟村定为美术写生基地,“学生把洗完的被子晾晒在文化礼堂里,都还没干呢。”

  这的确是一幅有趣的画面,礼堂的四面墙壁上,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独有的六展——“村史展”“民风展”“崇德展”“家园展”“艺术展”“特色展”,礼堂正中则架起了竹竿,上面挂满了床单。“学生白天行走在山间采风,晚上就睡在礼堂二楼,他们提升了文化礼堂对村民和游客的吸引力。”孙伟平对此很是高兴。

  但以传统畲寨为规划蓝本的深垟村文化礼堂,魅力又不仅止于此。在村中央,有一座传统畲药展览馆,里面除了畲族的农居展之外,还有许多装满药材的瓶罐。“药材一直在添加中,现在畲药展也成为文化礼堂的一项内容。”畲药第五代传承人,深垟村村委会主任雷建光介绍说,文化礼堂的建设思路,都是从日常村民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并最终凝聚成型。

  汩汩山水渠中流,户户农家展笑颜。行走在全由石头筑成的深垟村中,每个细节都留有畲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正是深垟村的一大特色。

  “畲药只是一部分,村里决定要在未来的两年里,进一步从畲族的文化中提取精粹,服务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雷建光在畅想,或许深垟村未来的文化礼堂中会响起畲族山歌的旋律,“只要文化发展起来了,经济就会好起来,就像现在许多在外创业的深垟人都会赶回来,来见证这变化。”

  礼堂,给了深垟人一个机会,而这绝好的风景,为你而留。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满架日程献热心

  2013年4月,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始筹备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各村村民们一开始就显露出高涨的热情,随之而定的两堂、四室、六展等标准,也远高于全省基准。这背后,真的只有融合传统文化和嫁接旅游资源的原因吗?

  在梧桐乡梧桐村,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答案:人的力量。

  59岁的陈新民是梧桐乡文化站站长,他站在文化礼堂前,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文化礼堂是面向老百姓的中心,梧桐乡有文艺骨干387人,文艺团队70多支,他们早盼着有这样一处场所了。”

  这同样是一处由人民大会堂改建而成的文化礼堂,陈新民拿起脚本说,“我一放音响,村民们就拿起扇子到文化礼堂直接开跳,有些中年妇女还一边吃饭一边跳,周边几个村都在惊讶,文化礼堂怎么会那么好。”

  其实,陈新民早已在开展文化礼堂的工作,在他的办公室中,有满满一书柜的日程本,里面记录下他每天需要解决的工作,“都是自己做的本子,上午和下午分别要干什么事,我都记录在案,2013年已经记了28本。”陈新民说,“文化礼堂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我人不够用,把自己老婆也叫来帮忙了。”

  从年轻时候的上台演,到现在的辅导村民,梧桐村的文化气息随着陈新民年龄的渐长而日渐浓厚。“以前表演还要搭台,现在有了固定的舞台就方便多了,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在提高,还影响了周边几个村子,如今整一台大戏很容易。”他对此无不自豪。

  看似单薄的个人力量,呈现出的却是极有创意的点子。每周在文化礼堂放映两场电影,在文化礼堂里举行“崇学向善基金会”的捐助仪式,承担起各个村的红白喜事,再建立一支铜管乐队……这些,都是陈新民和乡里对文化礼堂未来的共同规划。

  礼堂在景宁,真正走入了百姓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山坳里的文化梦 2014-01-09 浙江日报2014-01-0900011 2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