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快节奏社会出现懒散陋习——

战拖症,向自己开刀

  核心提示:

  “维持一种恶习,比赡养一个家庭更要消耗一个人的精力。”《战胜拖拉》一书道出了拖拉习惯给人造成的恶果。有人因为拖拉,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有人因为拖拉,丢掉工作,严重影响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拖拉已经演变成一种病,亟需战胜。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等一会儿吧……于是,天黑了又白了,一天又一天,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我们都有拖延症……”

  这是豆瓣小组“我们都有拖延症”的说明。没错,拖延症患者有了组织,而且规模并不小,成员超过10万人,且以每天百人的速度增长;学历并不低,平均学历硕士以上,大多从事媒体、出版、科研、教育、金融、医疗、法律、IT、建筑、艺术等。如今,他们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战斗——战胜拖延。

自述:

越拖越失望

  自述者:陈谦(化名),28岁,杭州某高校人文社科类在读博士

  直博5年,眼看着和我同一级的同学陆续毕业,找到工作,我却因论文迟迟写不出,被延期毕业。老爹很不解,也很不满,但我哪敢说“拖延症”这样的词汇给他们听。

  以前,我并不知道拖延症这个毛病,那时候只以为自己懒虫发作,总有那么一天会振奋起精神的。然而拖延近4年,我才知道,自己是真的“病”了。

  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坚持到办公室工作和学习,但认真好学的假象下,只有我自己知道每天在做什么。早晨一上班,打开电脑,先到学校两个BBS上逛一圈,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就“水”几楼;再在天涯等几个网站“水”一圈。

  可能写论文的word是打开的,但直到午饭时间,论文还一字没动。甚至连午饭,我都懒得好好去吃,因为生怕路上遇到熟人,要花时间寒暄。

  下午终于动手了,然后为查某个资料,又被网络带远……往往到下午四五时,都还没开始真正的工作学习,就已经没了兴致,随之而来的是自责与悔恨。晚上也没劲头再学习,早早回家看电视。

  其实,拖延症还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多副作用。

  首先表现在精神不能集中。常常是打开一篇文章,然后开网页、QQ、各种无聊的应用,过几个小时,那篇文章还在任务栏里睡大觉。如果有人进来,我还会装模作样把文章点开,给人以“我不在玩”的假象。

  随之而来的是情绪恶化。由于对自己的失望,我经常陷于自责与悔恨中。这种情绪一般会在下午或晚上爆发。次日起个大早,想改掉拖延的毛病,因为精力分散,又自我安慰,拖一拖不要紧。到下午,眼看一天又被自己荒废,那种懊恼再度爆发,陷入无限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产生对未来的恐惧,觉得各种打算和愿望恐怕再也做不到,有种接近崩溃的感觉。

  最后是破罐子破摔。有时候情绪极坏,还会觉得既然自己在做着无意义的工作、学习,制造出的也是文字垃圾,不如及时行乐,先将任务放在一边不管。于是,我会自暴自弃地索性大玩一场,或者去疯狂逛街、旅游,或待在电脑前连着看连续剧或者电影。这种放松的后果,自然适得其反。

  我更担心的是,自己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睡眠质量差,懒得锻炼,常以泡面、零食度日,胃病越来越严重,学习更难正常坚持了。

症状:拖拉何其多

  陈谦在豆瓣上专门开了一个帖子,讲述自己的拖延症状。帖子引来不少网友共鸣,纷纷留言表示,“这简直像是在写我自己”。

  随着“拖延症”这一词汇的流行,不少人将其挂在嘴边,作为自己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借口。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拖延症?“战拖会”发起人之一、网友“高地清风”这样定义:首先是没有必要的拖延,而不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其次是后果已经产生,比如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我们有拖延症,整天就坐在这里等,等待开始干活的好时辰……”正如“拖延症之歌”所唱,有科学研究表明,拖拉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约有20%的成年人患有拖延症。现代人患有拖延症的比率更高。

  《7天治愈拖延症》作者丁小云曾是全球最重度拖延症研究室里的一只“小白鼠”,因为饱受拖延症之苦,丁小云开始全面深入地研究拖延症,并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这本拖延症自我治愈手册。书中指出拖延症的根源病灶在于人类的动物本能,比如懒惰、好奇、贪欲、恐惧等本能。人类的动物本能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与动物本能对抗。

  专家尼尔·菲奥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你想着要从事一项自己觉得并不在行的工作时,各种各样的不安全感就会涌入你的脑海中。拖拉背后是一系列问题,包括:自卑、完美主义倾向、对失败乃至对成功的恐惧、优柔寡断、工作与休闲的失衡、无效的目标设置,以及对工作和自我的负面观念。“患有拖延症的人其实往往都是比较认真的人。”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李琳说。

  “高地清风”有不同的见解,他觉得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拖延症,病根在于信息超载。“近15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信息爆炸,大大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在处理信息时,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New Scientist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将个人暴露于一个信息超载的环境下比将他们置于大麻的环境下,更会使他们变成低IQ的人,这篇文章也指出当过度暴露于信息超载的环境下会使人衰弱就像一个晚上没有睡觉一样。

  尽管有人声称,在时间紧张的状况下,他们反而表现得出色,但事实上,拖拉很少能带来好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Piers Steel指出,喜欢拖拉的人往往混得不如旁人,苦恼更多、健康堪忧,并且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犹豫不决。

战拖:从简单做起

  2013年2月25日,因被拖延症折磨得情绪崩溃,陈谦一个人在办公室大声哭泣,正是从这天开始,陈谦下决心打响了“战拖”的战役。她在豆瓣小组名为“我们都有拖延症”上,专门开了一个帖子,记录自己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进行了11个月多,但她觉得自己远未真正战胜拖延症。

  事实上,“战拖会”在网上已经发展为一个较大规模的组织。“高地清风”介绍,这个组织有会员20多万人。他们通过每天在帖子上打卡,排出工作计划,接受网友监督;采取番茄工作法,即一些书上所说的,每个人最有效的工作时间是25分钟,便将工作时间分割为几个25分钟,然后安排5分钟休息。

  “高地清风”还与北师大心理咨询师水空影、清华大学心理学硕士“喵喵猫”等专业人士,经常组织各种线上和线下活动。

  “刚开始看各种战拖书籍时,很多人非常兴奋,但往往坚持没几天,就回归原来的拖拉生活。”在杭州从事IT工作的苗苗说,战拖最需要毅力。

  网友“我要好起来”曾被拖延症折磨得几近崩溃,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会影响今后的人生,他决定改变。

  “有时候,你需要的仅仅是迈出一小步。”“我要好起来”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原本计划把屋子收拾一下,然后洗澡,在23时上床睡觉。但经常一窝在沙发上看片就起不来,一部接一部地看,连厕所都不愿去,直到23时还没动。“每当这种时候,我不会再要求自己赶紧打起精神‘去打扫’,只是对自己说:‘站起来!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会挣扎太久,而一旦站起来,就已经打破了困在沙发上的状态,接下来,即使还是慢腾腾的,也基本上把该做的都做了。”

  “我要好起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每个小时的行为。他发现自己高估了一些事的难度,低估了15分钟的价值:仅仅利用上下班时间和一些边角料时间,他就在1个月里看完了《拖延心理学》等7本书,其中有几本看了两遍;给领导写的讲话稿拖了两周,最后只用1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初稿,半个小时修改完毕。

  对于时间记录的技巧,“高地清风”颇有心得,还和“战友”将此命名为“结构化战拖”。时间记录者根据实际情况,把必须要做的事按照重要程度排成一张表。

  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置顶,不怎么紧急但必须做的事务往下排。“把什么事放在最上面需要一点技巧,可以用自我欺骗的手法,把好像有最后期限但实际没有,好像特别重要但其实不是的事务排在最上方。”“高地清风”认为,这种方法正是抓住了拖延症患者普遍的心态——逃避最重要的事情。

  如今,“我要好起来”总算摆脱了拖延症,他说:“我虽然还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但我收获了更奢侈的东西——对自己的信任和欣赏,对未来忐忑但坚定的心情。”

  ■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拖延症是心理顽疾,还不如说它是一场流感。一样是打喷嚏、流鼻涕,但引发感冒的原因五花八门。在临床咨询中发现,从小学生到公司高管都可能沾染拖延症。而且,即使同一个咨询者,某一阶段的拖延问题和另一阶段的拖延问题成因也会不尽相同。这就好比从这一次感冒恢复过来,还是很难抵挡下一次感冒来袭。解决拖延症的万能药是不存在的,但是看清自己问题所在,总会找到解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对拖延症没有必要惊慌,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战拖症,向自己开刀 2014-01-09 浙江日报2014-01-0900014;浙江日报2014-01-0900013;浙江日报2014-01-0900016;浙江日报2014-01-0900012;浙江日报2014-01-0900020;浙江日报2014-01-0900024;浙江日报2014-01-0900025 2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