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农林大学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竹林固碳有妙方

  本报杭州1月7日讯

  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王婷

  今天,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壤学专业三年级研究生黄张婷,收到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科学报告》的正式确认通知,她在导师姜培坤和李永夫教授指导下撰写的论文《长期集约经营可以提升竹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一文,将发表在1月8日的《科学报告》。论文首次研究证明了长期集约经营可以提升竹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从而提升竹林土壤的固碳能力。

  据介绍,植硅体是土壤溶液中硅以单硅酸形式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植物根-茎-叶系统细胞内或细胞之间硅化而形成的非晶质二氧化硅。在覆盖雷竹林的砻糠、稻草以及竹子落叶上,都有大量的植硅体。植硅体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将竹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固持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包裹起来,从而实现碳的更为长期稳定的固持和储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作贡献。

  “植硅体中常包裹有1%~6%的有机碳,由于受到植硅体的保护,植硅体碳在植物体降解后仍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土壤中植硅体碳的累积是陆地土壤千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姜培坤教授说,一般认为,种植植硅体含量较高的植物或覆盖植硅体含量较高的有机物料,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此前,上述科学假设没有得到田间试验结果的有效证实。

  为了深入研究土壤植硅体碳汇情况,姜培坤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长达20年的集约经营过程中,雷竹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的动态变化。

  黄张婷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植硅体碳的积累速率为79,明显高于以往文献资料报道的土壤长期稳定性碳的平均积累速率24。此外,该研究还估算了由于雷竹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归还所导致的土壤植硅体碳积累速率,认为土壤中增加的植硅体碳储量约86%来自于集约经营措施中的有机物料覆盖措施。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竹林固碳有妙方 2014-01-08 3327086 2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