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不畏艰险的极地救援

  新华社记者 任海军

  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2日成功营救出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0多名受困乘客。在这场国际救援中,中国科考队不畏艰险完成壮举,再次显现中国是国际南极大家庭中负责任的成员。

  紧急驰援展现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圣诞日接到求救信号时,“雪龙”号正行驶在科考航线上,等待他们的是南极罗斯海的科考任务。然而,救人重千钧。

  “雪龙”号改变了航线,经过50多个小时的全速航行,来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受困浮冰区。救援团队制定了“雪龙”号协助破冰,“雪鹰12”直升机救援,“黄河艇”、“中山艇”救援等多套方案,尽一切可能救援俄遇险船只。救援最终得益于直升机救援方案。

  险境壮举展现了大无畏精神。此次营救面临多项挑战:南极天气瞬息万变,导航和气象保障条件有限,直升机起飞和降落地点全凭飞行员目视;直升机在海冰上降落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直升机上救援设备有限等。此外,“雪龙”号自身也可能被浮冰困住。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面前,“雪龙”号不离不弃,坚守在浮冰区;全体船员日夜与浮冰作斗争,最终等来了有利天气时机。“雪龙”号的大无畏精神令“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深受鼓舞”并“衷心感谢”。

  成功救援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形象。南极科考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国在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生态学、冰川学、气候观测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对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地球科学规律、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南极毕竟是一个人类知之较少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也给科考带来诸多严峻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彼此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此次极地救援,展现了中国科考队在从事自己科研工作的时候,对他国同行、船员和游客的关心和守望相助,中国为南极科考国际合作增加了新的亮色。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不畏艰险的极地救援 2014-01-06 3324955 2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