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放弃省城三四十万元年收入

白领夫妻追梦家庭农场

  时间: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地点:海盐县,元通街道,香禾家庭农场

  采访人物:张国萍夫妇

  年收入:30多万元

  宁静是一种坚毅,一种恬淡,一种波澜不惊的乐观从容。在这个许多人蜂拥入城的时代,反其道而行,更需要勇气。一年前,80后小夫妻伍运兴和张国萍终于鼓起勇气,放弃了在杭州的城市工作和生活,远离喧嚣,回归田园。

  岁末,天气晴朗,乡间的空气格外好。记者在海盐县元通街道香禾家庭农场的农田里见到了伍运兴和张国萍。虽是农闲时节,夫妻俩并不得闲,而是和几位帮工一起穿着高筒雨靴站在田间平整土地。原来,他们今年新承包了100多亩土地,趁这几天天气好,抓紧时间平整、打坑、施基础肥料,争取年前能够把樱桃苗栽种好。

  回到田园一年多时间,让他们改变了很多。远远看去,穿着劳动服装的夫妻俩,和周边的帮工们没什么区别了。与帮工们的谈笑声中,可以感觉出他们已经很好地融入田园。让人难以将他们与都市白领联系在一起。

  而实际上,夫妻俩都是不折不扣的“高材生”,在杭州工作时年收入30万元至40万元。来自四川宜宾的丈夫伍运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在杭州一家设计院工作。海盐元通街道凤凰社区的妻子张国萍,则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全国排名前列的会计专业,曾在杭州从事财务工作。

  那么,为什么要放弃如此优越的都市白领生活,而回到农村做一名“泥领”呢?“多一点自己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他们的回答很简单。他们从小都生长在农村,即便后来外出求学、工作,骨子里一直有着一份农村情结,向往着远离嘈杂喧嚣的田园慢生活。

  趣味相投、志同道合,让两人走到一起,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多了很多默契。从不吵架,因为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事情,只需要沟通一下,双方就心领神会了,即使遇到不同意见,双方也都会各退一步,达成妥协。回归田园就是他们一致的决定。在杭州工作期间,他们仍然想回归农村,多次前往安吉、杭州郊区等地考察农业项目。

  然而,“孩子们要回乡种地!”,对双方父母来说,怎么也是难以接受的事情。早在2010年,伍运兴和张国萍就决定辞职回海盐“种地”。这一决定可急煞了双方父母。“我们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又在杭州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多少人羡慕都来不及,我们怎么会同意。”提起这件事,张国萍父亲还是满心无奈。

  “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坐在办公室,过白领生活。听我们说要辞职回家种地,怎么都想不通,感觉失了面子,还要干苦活。” 当初和双方父母“摊牌”时的情景伍运兴还历历在目。“挨过骂、拍过桌子,家人一年多没跟我说话,打电话回老家也不愿意接。”

  为了让父母接受他们的决定,小两口一有机会就和父母解释,依靠科技和现代装备经营的现代农业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的差别,还有全省各级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甚至带着父母参观了嘉兴一些现代农业基地。渐渐地,双方父母妥协了。

  面对自己的理想,两个年轻人从未放弃过,一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给双方父母做思想工作,一边考察回家“种地”的情况。“我们向往安静的乡村生活,喜欢小时候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庄园的感觉。希望若干年后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张国萍告诉记者。

  去年,夫妻俩辞职回到元通街道凤凰社区,流转了32亩土地,投资60万元。25亩土地种植葡萄,其余零散的土地种植水稻,踏上了他们梦想的农民之路。“刚开始是很辛苦,我们也有心理准备,万事开头难嘛。农科所、水泥厂、农资市场到处跑,买苗木、订薄膜、请工人、学技术,样样都要亲力亲为。”

  说起一年来的农民生活可谓一波三折。今年夏天,遇到特大的干旱,眼看着新生的葡萄苗奄奄一息,真是急死人。那几天,每天晚上8时多还在泵站排队等抽水灌溉。伍运兴笑着,伸出了仍是有点黝黑的胳膊说,你看被晒黑的地方还没有恢复。之后,还没等回过神,“菲特”台风汹汹而来,海盐许多农田受淹。小两口几天守在田头清沟排水。现在他们说起来仍心有余悸。

  但是,夫妻俩显然乐在其中。在小两口的书房里,放着许多农技书本和一台电脑。空闲时,他们就在这里悠闲地看书,学习种植管理技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此外,他们还与邻村种植大户交朋友,以农技专家为师,并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

  2013年,让小两口信心倍增的就是中央一号文件一如既往聚焦三农。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个以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为主题词的政策性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发展“家庭农场”。

  2013年3月5日,伍运兴和张国萍也顺利地拿到了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海盐第78家家庭农场。小两口的农场有了法人身份。之后,香禾家庭农场还成为了海盐县家庭农场联合会会员。

  受益于海盐县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其松与其结对,成了他们的技术指导。每个月,王其松都会来农场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种植葡萄中每个时间节点都要‘对症下药’,水肥管理、修剪枝丫、覆膜保温等等,王老师都会悉心指导,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最初的茫然也消失了不少。”伍运兴说。

  “为了鼓励我们大学生创业,县里来了解我们的困难,特别在我们农场附近建造了小农水项目,微喷灌和滴灌设施能够覆盖整个农场。明年3月就能投入使用了,夏季的灌溉就不成问题了。”干旱、台风、病虫害等农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风险,都在政府帮助和自身努力下,一一化解。夫妻俩种植信心倍增。

  当然,农业早期投入大、产出回报慢等特点,让小两口面临着一些困难。

  资金就是目前伍运兴十分担心的一件事。农场第一笔60万元的投入几乎花光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葡萄种植最快在2014年夏天结果收获。目前只有几亩水稻有一些收成。“11月,我们又新流转102亩土地,投入30多万种植大樱桃,两年生的樱桃苗产出至少要在两年以后。”伍运兴说,“这部分资金都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把葡萄管理好,明年能有个好收成,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对于筹措资金,伍运兴和张国萍也想了很多方式,最后还是政府帮了大忙。上半年,他们申请到了1.2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在海盐县家庭农场信用评定中,香禾农场被评为A级农场,获得了10万元免担保的贷款授信,帮助他们购置农业设施。现在,他们农场还有20万元的贷款额度,“明年如果有需要就再贷一点。”

  下午4时半,张国萍匆匆离开田头,她要去集镇接上幼儿园的儿子放学。她骑着便捷的电动自行车,很快消失在田间小路上。没有拥挤的交通,没有嘈杂的人群,或许这就是她愿意回归的简单初衷。

  落日的余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就像他们丰富而悠长的田园梦。伴着几声犬吠,已有农家冒出了袅袅炊烟,伍运兴、张国萍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简单、安静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相信,带着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一份对土地的热爱,一份对知识的渴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田园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张国萍夫妇身上实现。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白领夫妻追梦家庭农场 2014-01-03 浙江日报2014-01-0300011;浙江日报2014-01-0300013;浙江日报2014-01-0300017;浙江日报2014-01-0300021;浙江日报2014-01-0300015;浙江日报2014-01-0300019;3319145 2 2014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