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文章导航

中国的“斯芬克斯”——

良渚神徽之谜

  本报记者 王婷 董颖

  【引子】

  在尼罗河畔金字塔旁一块巨大岩石上雕刻着一个匍匐的狮身人面像,它就是传说中的斯芬克斯,关于“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的斯芬克斯之谜更是广为流传。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斯芬克斯”,这个谜一样的图案就藏在良渚玉的神徽中。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案吧——这是一个神人兽面像,上部为人形的神,由浅浮雕的人面羽冠和细阴线的双臂组成,下部则为兽形的怪物,由浅浮雕的兽面和细阴线的利爪构成,那个架势,犹如神人驾驭着怪兽。

  这个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神徽,姓甚名谁?在延续了千年的良渚神秘王国中,是不是掩藏着关于这个中国“斯芬克斯”的真相?

  在良渚文化的发祥地,我们行走在历史的迷雾中,被这枚小小的神徽牵引着,所到之处,看到的是文明的曙光。

  【觅踪】

  一枚黄白色的方柱体玉琮,内圆外方,高8.8厘米,重13斤,带着有规则的暗黄色瑕斑,静静摆放在浙江博物馆的橱窗里。

  这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 琮体四面都琢刻着一个完整的兽面神人图案。

  1986年,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在余杭发现了闻名中外的反山墓地,这是一座人工堆筑的长方形高台,高台中部是祭坛,祭坛之南有11座大墓,分为南北两排,其中南排居中的12号墓规格最高,玉制礼器有璧、琮、钺、璜等,“琮王”就出土于此墓,该墓出土的玉器上共有20个兽面神人图案。

  在此之前,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神人图案由于画面简略、抽象,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而“琮王”上的兽面神人图案最复杂、最完整,由此可推断为一位头戴羽冠者骑伏猛兽的图像,从此,学界便有学者称这个兽面神人图案为“神徽”。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是文物界的线描高手,“琮王”上的兽面神人图像便是他一笔一笔拓下来的。

  在方向明的工作间里,我们看到了“琮王”的原始拓片,在这个“神徽”图案中,伏兽者的头部和兽的面部都用浅浮雕处理,突出于器表,而人的双臂和兽的下肢则用阴线细刻处理,凹入器表。人脸呈倒梯形,圆眼,宽鼻,阔口,露齿,表情威严,人头上的羽冠由22组呈放射状的羽翎组成,伏兽者的双手内屈,作按压兽头状,兽面有巨大的眼睛,两眼之间用微凸的短桥联结,獠牙外撇,作蹲踞状,有鸟足形利爪,人臂、兽肢上都密布着卷云纹。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像原大为3厘米×4厘米,仅为火柴盒那么大,“神徽上的线条非常细腻,细到1毫米里就有3根线。”由于肉眼看不清,方向明在绘线描图时只能依靠放大的照片来进行。

  让人奇怪的是,在良渚缘起到消亡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个神徽图案贯穿始终,虽然在细枝末梢上有些差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图像形态没有变。

  “在上海、苏南等地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发现神徽图案,虽然量不大,雕刻也没有这件这么精美。”方向明摊开一叠线描图,指着其中一幅神人兽面像说,这个神徽图案不仅玉琮上有,在象征权力的玉钺上,以及贵族使用的三叉形冠饰、锥形器、项饰的玉璜、穿着点缀用的玉牌饰等器物上都有这种纹饰,而且造型一致,这个图案后来甚至在其他高端材质上也有出现,比如,在上海青浦出土的一件象牙器上,就用浅浮雕雕刻了13个神徽图案,“可能这是只有首领权贵才能掌握与代表的族徽。”

  【解密】

  Ⅰ 神徽图案中的兽是什么动物?怪兽的“巨眼”在实体动物上为什么找不到?

  如果你见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的眼睛就会知道,那个像柱子似的眼球很大很大,大到涨出了眼眶外。

  “巨眼”似乎是原始图腾中的一种共同标志,良渚神徽中也一样,图案下方的兽就有一双很夸张的巨眼,“眼睛就是一切”,或许正折射了原始人的一种崇拜情结。

  “你根本没法在实体动物上找到这样的眼睛,它几乎占了整张脸的七分之二,在比良渚时期更早的崧泽文化时期,这种巨眼图案就已比比皆是,这也许就是一条可以追溯的沿袭脉络。”方向明这样思考着。

  至于这种有着巨眼的兽到底是什么,这是猫?狗?鳄鱼?青蛙?老虎?牛?……种种猜测纷至沓来,却被一一否定,至今仍无文献可考。

  对此,人们依靠的还是逻辑推理,有学者称之为“观念动物”,也有人称其为“文化动物”。看一看神徽上的兽趴着的动作,自然界还没有能找到一种动物能这样趴着。

  根据多年的研究,方向明推断,这个图案并不是某个动物的正面,而是由动物的两个侧面对称构成的,在5000多年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了对称审美。

  方向明还在商周的饕餮纹里看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图案,饕餮纹是商及西周早、中期最为流行的一种纹饰,基本形状是一具怪兽,结构比较抽象,中间是鼻梁,鼻两侧是两只巨眼,眼睛下面有勾纹,似巨大的吞口和獠牙,吞口两边有锐利的爪子,“也许神徽图案与饕餮纹有着渊源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考证。”

  更多的专家认为,神徽之兽,也许是很多远古动物的汇总杂糅。

  Ⅱ 玉琮、玉璜、玉钺等不同玉器上都出现过神徽图案,乾坤有别,哪些是男贵族用的,哪些又是女贵族用的?

  在良渚文化村旁一块10000多平方米的考古遗址里,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已经清理了40多座良渚时期墓葬,出土的玉璧、玉镯等玉器加起来大概有300多件,“看这些玉就知道这里有贵族墓。”

  凡是常年和出土玉器打交道的考古人都能很快判断出墓葬主人的身份,“根据出土玉器的材质、种类的不同,可以折射墓主人身前地位等级的不同。”方向明进一步举例说,看玉的色泽就能判断,如果是“南瓜黄”、“鸡骨白”的玉一定是上等玉,那一般就是贵族墓葬。

  玉琮是神徽图案出现较多的一种玉器,玉琮的孔径多在4至8厘米之间,推测巫师作法时,将玉壁平放在玉琮上,然后用木棍贯穿圆壁和方琮的中孔,组合成一套通天地的法器。

  在良渚时期,玉琮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一般出土有玉琮的墓葬主人都是掌握祭祀天地大权的军事首领,男性居多。

  良渚神徽图案不仅玉琮上有,在象征权力的玉钺上,以及贵族使用的三叉形冠饰、锥形器、项饰的玉璜、穿缀用的玉牌饰等器物上都有这种纹饰,而且造型一致。这表明它并非只是法器,也可能是一种族徽。

  据方向明透露,除了玉璧之外,其他所有玉器上都有出现过神徽图案,一般来说,玉钺、玉三叉形器、成组的玉锥形器主要与男性贵族相关,玉璜、玉纺轮、玉圆牌则为女性贵族专属,玉琮、玉镯、玉串饰、玉梳背等为男女贵族共享的玉器。

  Ⅲ 玉是一种坚硬的矿石,而良渚还是一个不会冶炼硬金属的时代,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做出这些精美玉器的呢?良渚神徽图案上的浮雕又是怎么完成的?

  良渚玉是良渚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物品,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之丰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仅反山、瑶山两地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若以单件计则超过6000件。

  如此大规模的玉器是怎么制造完成的?可以肯定的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切制琢工具与技艺,都在当时可利用的物质范畴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诗经》里的诗句,有学者推测,良渚玉料的产地就隐藏在制玉作坊周边的天目山脉中。

  良渚文化的先民很可能是发掘了周边多样化的矿藏,然后经过打击修治而制成了治玉工具,也不排除利用燧石、石英的可能性。

  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称之为“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在反山出土的一件大玉琮上,雕刻线条纤细如发丝,最精绝一处竟然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条线来。

  “解玉砂可以用来琢玉,解玉砂的硬度和石英砂差不多,一般在7度左右,良渚先民可以用绳子和道具带动解玉砂来制玉。”方向明介绍说,打制玉器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切割就很繁杂,现在的制玉作坊全都用机器切割,良渚时期的先民只能用毛竹、刀等器具一点一点来拉割,费时又费力,但正是这种制玉文化,像一座丰碑,昭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

  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都留有切割的痕迹,这些切割痕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专家分析,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

  再看一下良渚神徽,纹饰独特繁缛,兽面的两侧均为浅浮雕鸟纹,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不同玉器上的卷云纹繁简程度不一,卷云纹的螺旋有的旋转方向一致,有的则不同。

  “良渚玉器的雕刻最常见的是将玉坯进行‘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再刻画纹饰。”方向明介绍说,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墓葬中,曾发现过古代鲨鱼牙齿,也有学者推断,神徽上精美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而成的。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8 良渚神徽之谜 2014-01-03 浙江日报2014-01-0300007 2 2014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