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三改一拆”,让德清农民陈建祥多年梦圆——

走出城中村

  本报记者 刘元斌 通讯员 孔朝阳

  这段时间,德清县武康镇千秋村村民陈建祥每天上午都要到英溪北路走走看看。路的西面,是大片平地,残留着尚未来得及清理的瓦砾。这里,有他曾经的家。一个月前,他家的两层小楼,与其他村民的房屋一起,被推成了平地。街的东面,同样是一大片平地,已经竖起了桩机。这里,有他未来的新家。按照政府补偿安置方案,两年后他将搬进新社区,住上三室一厅的商品房。

  50多岁的陈建祥在千秋村住了大半辈子,对被拆除的老房,他有一点留恋,但更多的还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路边竖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蓝图已经让他清楚地看到了未来新家的模样: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住宅小区。在它的周边,除了商业中心,还有目前德清市最高档的楼盘,每平方米售价超过了1.2万元。“今后,我们就是真正的城里人。”他说。

  千秋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800多户村民,2700多人口,但外来人口却有2万多。为增加租房收入,村民违建成风。村内道路逼仄,卫生环境差,消防、治安隐患多:“那么窄的村道,要是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说起过去的千秋村,陈建祥也摇头。

  改造千秋村,村民盼了多年,也呼唤了多年。每年县里两会,城中村改造,都是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由于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广、牵扯利益复杂、动迁成本巨大,尽管提了多年,却一直没着落。

  今年,借力全省“三改一拆”的东风,德清县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规划用7年时间,对县城城西千秋村、城西村、三桥村等3个村3.3平方公里分期进行改造。千秋村首批拆迁户的安置地块,原是一家丝绸厂,也是这次“三改一拆”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土地。

  “我们把县城目前最好的地块用来安置拆迁群众。”县委书记张晓强告诉记者,城中村改造是个老大难,如果政府绕着走,这个老大难将一直没法解决,群众不满意,也不利于城市发展。所以,他们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时机很好。”他说,如果没有全省“三改一拆”这样好的氛围,启动城中村这样大规模的改造项目,将会困难很多。

  根据政府的拆迁安置政策,陈建祥夫妻俩,加上儿子媳妇孙子,5口之家得到360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积。“3套房,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这么个水平。按这个地段的房价,价值300多万吧。”陈建祥认为,这次拆迁安置,村民得到了实惠。

  除了拆迁安置政策,让陈建祥满意的,还有这次拆迁安置过程中政府的处事方式和干部的工作作风。他已经记不清楚,在房子开拆以前,有多少干部多少次进过他家的小院,跨进他家的门槛了。

  村民利益需求各有不同。有人搭个棚子说,“不按商铺赔,我就不搬”,也有人三世同堂挤在一间房子里说,“什么都能接受,就盼着能快一点改。” 如何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拆迁工作组面临着一场大考,出题的正是城中村的群众。

  为答好这道题,德清县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三交”:把拆迁决策权交给群众。将整个拟拆迁区块分成若干小区块,以小区块为单位,分别征求农户意见,农户同意征迁比例达到90%以上的,启动征迁,“拆与不拆”,由群众自己做主;把拆迁补偿安置政策交给群众。征迁补偿安置方案提前公示,征求各方意见;拆迁启动前,将方案发放到每家每户,确保拆迁群众对政策完全知晓;把规划建设蓝图交给群众。将拆迁改造规划平面图、鸟瞰图、效果图通过媒体等各种方式公布,让群众提前了解改造后的新家园。

  “原来担心政策有变化,早拆早吃亏;担心干部搞特权,老实人吃亏。”陈建祥说,这次政府做得很好,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一碗水端得很平,哪些该补偿,哪些不该,村民心里很亮堂。”

  9月6日是首位拆迁户签约日,当晚村民签约率就达到96.87%。更难得的是,涉及面如此之广的拆迁,今年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现在,陈建祥一边关注着新区的建设进度,一边盘算将来的生活。原先,他与妻子在村里弄堂口开了家小杂货店,月收入两三千元,加上房租,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搬进了新社区,小店是开不成了。”拆迁安置拿到的三套房,他已经计划好:一套留给自己和老伴,一套给儿子儿媳,另一套先出租,将来孙子大了,再给孙子。“到时找份社区工作,维持现在的收入水平应该不难。”他说。

  在县住房和城乡改革建设局,记者看到了厚厚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文本。局长陈亦平说,随着项目全面启动,“不久以后,武康将会诞生一座集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西部新城。”

  走出城中村,对陈建祥一家来说,意味着新的生活的开始;对武康县城,意味着新的腾飞机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走出城中村 2013-12-31 3304957 2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