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王伯敏辞世
丹青著画史 儒雅一代师
本报杭州12月30日讯
记者 刘慧
中国美术史学泰斗、文人画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诗人王伯敏先生,于12月29日晚在杭州安详辞世,享年90岁。王伯敏先生追思会,将于2014年1月3日上午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人们通过手机电话、微博微信,痛悼人文正脉的集大成者王伯敏先生:继晷焚膏九十春,不描皮相画精神。丹青画史黄金屋,禅墨文心翰楮魂。无字农耕峰七史,人文正脉遍乾坤。
王伯敏1924年出生,台州人,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
王老长子、著名画家王大川告诉记者,因为心脏问题,王老这些年经常入住医院治疗,今年的大部分时间,他几乎都在医院度过的。
今年适逢王伯敏先生九十高寿。上半年,一直忙着为王老筹办《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的著名书法家陆一飞说,近年来,因为先生听力已经很弱,大家经常去医院跟他进行“笔谈”。因为身体原因,十余年前老人就不怎么画,写的也少多了。后来,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写回忆,并将这个未完待续的集子取名为《风烟》。他说,一生过去的事情就像烟云缥缈,以回忆凝聚。
“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在位于杭州劳动路的家中,王老曾自言:诗、书、画是一生读书的余事,要求自己做个读书人。要做读书人,务必多读书,多行路。作为画画的人,还要师造化,不乏内营丘壑之功,对此,“我只能说自己向这方面努力了。”
“身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史家,却为人低调谦虚,对后辈淳淳善诱,非常提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深情地说,王老是位极勤奋睿智的美术史论家,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作出了极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这两本著作上,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
王老的博士生朱琦说,50年间,王老编著的出版物计43种,发表论文近200篇,总字数在千余万字以上。这1000多万字,按照图书装订的本数计算,共70余本,堆起来,相比他1米65的个子,是实实在在的著作等身。
“他不仅是中国书画正脉的传承者与开拓者,也是真正的学者通人。”中国书协副主席、王老的学生陈振濂回忆道,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一堂课就是王伯敏老先生上的,“因为胸有丘壑,又在黄宾虹先生身旁耳濡目染多年,所以他下笔自有不同面貌。”
出经入史画天成——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王老一生自创的山水画透视法,不仅滋润着江南,也在大漠戈壁蔓延。
遥想当年,王老面对西夏王陵吟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年前,他和小儿子、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王小川一起,登上高高的贺兰山。在那片大漠戈壁,他被贺兰山上的神秘符号——岩画所震撼。他不辞劳苦,像孩子似地穿行在延绵不断的贺兰山脉,拓下一张又一张游牧民族刻下的岩画,为的是写好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老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倡导文人画实践。其画儒雅天成,以朴为美,充满诗意,开创了当代中国文人画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