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羊的表情
特约撰稿 王旭烽
《羊道》的文字有着对这个世界无微不至的深切体察和难以释怀的忧伤。她用淡淡地、汨汨流淌的语言创造了哈萨克游牧世界的美,这种美准确而难以言表地击中我们,让我们感到朴素的生存智慧带来的幽默,但更多的是心灵微微地疼痛。这种美和疼痛,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状态、生存处境的认识,它让我们明白一切生命的高贵。那个以新疆北部为代表的大自然,正是作为一个有灵性的生命本体存在着的。当我读着那些草原长风与蜜色黄昏之美,那些对人或动物因为爱而持有的一种顾虑或忧伤的迷人,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化解罪恶的力量。
书中最为深切的悲悯之情见于对动物,特别是对羊的描写。阅读时的感觉带有诗意,我们会读出各种生命的平等与自由,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存,在心灵层面的相互尊重。那些时常被人类掩盖的情感,在异类身上演示,特别是在苍茫的草地上演示,是一种很深的喜悦,也是一种很深的难过。自然的美激发了人对自然的善,在自然、动物和人一体共生的环境里,“人类中心主义”不得不隐退了,人最多只能成为自己的榜样,无法成为万物的主题与主宰,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与地。
因而,《羊道》产生了一套自己的生态哲学。她总是能从一件纤毫小事中发出哲思。比如吃馕,偶尔吃新鲜美味的馕,“浓烈而幸福的香气弥漫满室”。“可是慢慢地,随着馕的凉却,那味儿也慢慢往回收敛、退守,最后被紧紧地锁进了金黄色的外壳之中”。大多数的时间只能吃冷冰冰、硬邦邦的馕,“那香味又会随着馕的渐渐发硬而藏得更深更远。只有缓慢认真地咀嚼才能回想起馕在最辉煌的时刻(刚刚出炉)所喷薄的暴发户似的喜难自胜的华美香气”这就是不好不坏的生活常态,这块馕也与人生无异。
文中也会时而流露出关于城市来的信息,现代城市人的完整性比起牧民来显得支离破碎,人与自然、世界的疏离,早已内化到现代人的灵魂之中。作家没有正面写出对草原以外的巨大的世界的失望与批判,她用对草原上一切人与风物的纯洁、美好来反衬那个没有被提及的人类的生存境遇。
“礼失而求诸野”,作者学习“羊道”,正是人类因为某种极大的幸运而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个共同的记忆,以及,那个可以归去的故园。《羊道》超越了一般散文仅仅为了叙事、抒情的需要,它把个体人生的感喟推向了众生的感喟。把对某一事物的反思推向对整个自然生态的反思,不仅是反思,还有更深刻的悲悯,并因悲悯而有了作为人类一员对大自然的深切的歉意。此时的洞察者和表现者也便具有了那些美好的品格,惊人的忍受力,求生的渴望,对美好的不懈追求,深沉的忧虑,以及对生命和生态的赤诚。
读者是否也可以试着以心灵的力量保持羊的表情?
2013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