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内外的温度
心术
新生
疼痛
精诚
远方
双手
希望
手术室内外的温度
本报记者 董颖 通讯员 宋黎胜
引子:外科医生,顾名思义主要是诊断外科疾病,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医务工作者。妙手回春、手到病除是对他们的赞誉。看似冰冷的外科手术之下,却隐藏着别样的温度。可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的辛勤和汗水……
今天,我们走近这个群体,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一个医疗组为具象,用24小时来感受几位外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温度。
1
早上7:45,省人民医院1号楼16楼胃肠外科的走廊里开始忙碌起来,孙元水医疗组的三位医生带着实习医生和护士开始了早查房。这个医疗组由主任医师孙元水、副主任医师许晓东、主治医师胡俊峰组成。
“大爷,昨天手术的伤口还疼吗?我看一下伤口。”
“阿姨,腹部疼痛有没有好一些?CT结果让我看看。”
看似随意的一声问候,是孙元水带领的医疗组养成的习惯,“医术很重要,但医生与病人的语言和肢体接触,传递的是一种精神的鼓励,这一来一往中,彼此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可不要小看了查房。”
三十几张床位“走访”下来,用了40多分钟。“今天上午我要去坐门诊,所以提早查房,每天早上不看一下病人心里不踏实。”
8:30,孙元水准时坐在了医院2号楼四楼的胃肠外科诊室里,在这之前他甚至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此时,诊室门外已经等待了不下十位患者,有几位心急的患者已经走进了诊室。
2
10:30左右,孙元水接到了胡俊峰的电话,今天胃癌手术的病人已送到手术室,手术半小时之内开始。“你们先做准备,我马上回来。”
在麻醉师为病人做手术前准备的空档期,孙元水再次在电脑上浏览病人的影像学检查报告,确定肿瘤的位置。紧接着,洗手、消毒、戴手套,一身“无菌装备”的孙元水走进手术室,这时离他接到手术电话仅有20分钟。助理医生、器械护士、麻醉师全部就位。孙元水拿起电刀,手术开始了。
这台手术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后面还有两台手术,大家赶紧去吃饭。”而此时医院食堂送进手术室的“午餐”早已凉透。大家随便扒了几口饭,又开始准备下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第二台手术的病人被推了进来。孙元水看到这名女病人开始发抖,“你冷吗?”因为手术室的温度通常都在21至24摄氏度,一般不会太冷。她有些尴尬地说:“我不冷,只是有些紧张,控制不住。”
这时,孙元水握住了病人的手,“不怕的,阿姨,就是一个小手术,你就当作睡一觉,等醒来后就能看到你的家人了。”
就这样,病人慢慢安静下来,这时麻醉师也已做好准备,手术开始。
“其实,病人有时候感觉冷,也许不是环境的温度,而是心理的温度。而在这个时候,只有医生能去温暖病人。”孙元水说道。
两台手术结束时,已接近下午四点,将近5个小时的高度紧张,让钱晓宇、鲁航两位实习医生身心疲惫,累瘫在手术台前,干脆靠着墙席地而坐,享受难得的片刻休息。而在他们背后,是更多的医护人员仍在紧张忙碌。看着实习医生的“窘样”,孙元水笑着说:“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现在都锻炼出来了,头一碰到枕头就能睡着。”
稍作休整,第三台腹腔镜小肠肿瘤切除的手术又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3
三台手术结束后,医生们揉着酸痛的颈椎走出了手术室,“我们还得回病房,病人该等急了。”
紧接着,又是晚查房时间。
说实话,这一整天的“跟班”,让记者“腰酸背疼腿抽筋”,但外科医生们却一个个像没事人一样。“我们每天都是这么过的,没什么特别。”许晓东说道。
其实,外科医生也是普通人,手术台上,他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站上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甚至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这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就是一种信念,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救死扶伤这一神圣职业的向往。”在孙元水看来,每个医生的内心都是柔软的,他们会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家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医治好每一位病人。
“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并不是手术成功的那一刻,而是病人出院的那一刻,这意味着病人痊愈了。”实习医生钱晓宇说出了所有医生心里的那句话。
眼下,医患关系确实紧张,有时面对患者和家属的不谅解,医生也会倦怠,也会无奈,甚至也会控制不住而有情绪,因为医护人员的心,同样需要温度。
“但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持续用温暖的心去温暖病人,我相信这种冰冷的状况总有一天会融化。”
因为,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拯救生命,治病救人。
尾声:就在记者“跟班”的第二天凌晨,孙元水医疗组的医生又被电话叫醒,用5个多小时救治一位车祸伤所致的腹部复合性闭合伤患者。手术结束时,天空已经微亮,几位医生在值班室匆匆休息了一下,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所有这些,是从一颗心,传递到另一颗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