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80后”新杭州人吐露打拼心声

苗子家的收支账

  编者按

  再过一个星期,2014年的新年钟声就将敲响。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特别时段,回眸即将过去的2013年,我们看到一张张普通人的熟悉脸庞——

  他们也许是一位都市忙碌白领,也许是一位淘宝辛勤店主;也许是一家大众面馆的小老板,也许是一名新兴的家庭农场主;也许是一位名噪华尔街的“中国大妈”,也许是一位80后新产业工人……

  从他们的脸上,我们读出人生之坚韧。生活中总有躲不过的艰辛,而怀揣希望努力前行,终将会有“幸福来敲门”的美好一刻;从他们的脸上,我们读出时代之伟力。在这个深化改革元年,任一个小小的梦想,都有了如花绽放的新可能,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可为。

  一起走进他们的2013年吧!正是这些普通而又执着坚定的追梦人,我们共同的2013记忆才如此真实、美好,充满希冀。读懂他们的中国梦,读懂2013年。 (记者 刘刚)

“80后”新杭州人吐露打拼心声

苗子家的收支账

  时间:12月15日,星期日

  地点:杭州,高银街118号,艾尚啤酒屋

  采访人物:苗子夫妇

  家庭年收入:20万元左右

  晚上7时刚过,杭州吴山广场脚下的高银街又迎来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光,马路两侧的霓虹灯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小店主人们吆喝着招揽客人,诱人的香味不时从饭店里传出。

  尽管外面冷风呼呼直往脖子里灌,但是“80后”新杭州人苗子的啤酒店生意还是很好。来店里喝酒的客人一茬接着一茬,订酒的电话还在不时响起,刚刚下班赶到店里帮忙的妻子也手忙脚乱,3岁的女儿豆豆只得独自在门外玩耍。

  一直等到晚上10时,忙碌的小店里终于安静下来,苗子和妻子总算能停下来喘口气,跟着记者一起翻翻这一年的“家庭收支账”。

  苗子全名苗广红,扎根杭城6年,店里的熟客亲切地唤他“苗子”。去年夏天,苗子辞去杭州某著名电子企业销售经理的工作,投资40万元开出了这间啤酒屋,专门出售进口啤酒。妻子亢利娟是杭城一家私营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每月税后收入6000元左右。做生意有冷有热,算下来,一年到头,两人纯收入差不多在20万元上下。

  “租房3200元,水电费250元,保险3000元,两人通讯费500元,女儿幼儿园费用400元,赡养老人和人情往来3000元,研究生学费和到上海上课的费用4700元,服装1600元,食品和生活用品2500元,公共交通和私家车900元,女儿看病和保健品500元——这是苗子一家平均每月的基本花销。”

  毛估估一共20550元!对于这个数字,苗子和妻子也被吓了一跳。“其实这只是现在我们能想得到的一些较大数额的花费,如果再加上一些平时的小开支,这一年的开销应该只多不少。”亢利娟说,她也无形中感觉到今年日子是过得有点紧了。就连刚刚过去的“双十二”,她也一改本色,只在网上给孩子买了两双靴子,给老公买了一件厚外套,总金额不到600元。

  对于这份账单,苗子和妻子最大的分歧就是每月3000元的保险支出。苗子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原来也存了点钱,但开了啤酒店后,家里就没什么存款了。“我辞职后,总感觉家庭抗风险能力也下降了,所以坚持为一家三口和老家的父亲买了商业保险,这对以后也是一份保障。”

  而亢利娟则觉得,这3000元的保险,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今年上半年,她好几次萌生退保的想法。苗子说,这几天,他正在为女儿办理杭州市民卡,有了社保,多少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国家的社保政策更完善,我们百姓心里也就踏实些,只要没有后顾之忧,哪怕少赚点也愿意。”

  “来杭州6年,我们已经搬了11次家,平均每半年搬一次。”苗子说,虽然自己做生意千难万难,但排在第一位的难题,始终还是房子。

  今年春天,苗子一家从三塘南村搬到了高银街附近这套两居室的房子,每月租金是3200元。对于苗子夫妇来说,这样的租金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租房也不容易,除了要面对房东有可能突然收回房子这种不确定因素外,房租也在不断上涨。”苗子很是苦恼。

  在这座城市打拼多年,能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是苗子夫妇最大的愿望。早在2007年,也就是苗子刚来杭州工作的时候,夫妇俩在城西看中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在90万元左右。夫妻俩算了一下,如果他们把老家那套按揭的房子卖掉,再找家人朋友借点,差不多也就够首付了。但他们也担心,首付后家底就都被掏空了,贷款的压力也让他们不寒而栗,两人决定再观望一段时间,买房计划暂时搁浅。

  2011年,苗子终于以28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老家那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去年夏天,当夫妻俩再次去看房的时候,发现当初看中的那套房子已经接近200万元。高企的房价,成为苗子夫妇始终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眼看2014年即将到来,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苗子说,他现在只能盼望着杭城的房价能够降下来,早日给女儿和妻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苗子家的账单上,列出每月支出的教育费用是5100元,其中4700元是亢利娟攻读MBA平摊到每月的学费、交通和饮食费用,这几乎占了全家月账单的四分之一。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周末,我都往返于杭州和上海两地,压力之大无法言说。”亢利娟对目前工作的收入并不满意。她考上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上课地点在上海,星期六早上5时30分起床,坐高铁到上海上课,星期天下午上完课后再坐动车返回杭州。论文经常要写到半夜,繁重的学业和工作,让她不敢有丝毫的喘息。

  她给我翻看手机里女儿的照片,春天的杭州,天气尚暖,她带着女儿在吴山广场放风筝,穿着花衣裳的孩子在阳光下欢乐地奔跑。旁边是她写下的一行小字,“最幸福的事,就是能有一点休息时间陪女儿放风筝。”

  但凡有空,亢利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啤酒店上。店里客人少的时候,她只能见缝插针般地找时间在里间客人喝酒的小桌上,摊开笔记本电脑写毕业论文。“只盼望明年能顺利拿到硕士文凭,可以换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她这样说。

  晚上11时,小店里又陆续进来几拨喝酒的客人,苗子起身热情地招呼着他们。告别的时候,苗子还告诉我,眼下趁着啤酒店生意正好,杭州也出台了不少工商优惠政策,就在本月初,他和朋友合伙注册了一个公司,他自己也完成了从“个体户”向“企业主”的华丽转身。苗子说,他的梦想是希望打造自己的品牌,争取明年再在杭城开出两三家新店。

  零点刚过,孩子已经安睡。亢利娟在微信圈里转发了作家麦家的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此刻,安静的夜色包裹着这座城市,杭城万家灯光璀璨。希望明年有一盏灯,是真正属于苗子一家的。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苗子家的收支账 2013-12-24 浙江日报2013-12-2400008;3307985;3303673;浙江日报2013-12-2400010;浙江日报2013-12-2400013;浙江日报2013-12-2400016;浙江日报2013-12-2400012 2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