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年终问答

乡村的路

  路,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道,往来通行的地方。

  去山村采访时常常听到村民说,前些年,我们村子连路都没有,走出去要翻好几座大山,大半天时间才能到乡政府,要是谁家要去县城办事,就更费周折了。

  与过去相比的,是现在的富足,活络的能人,创新的办法,政府的组织,成为了这些农村脱贫致富的纽带,但路,始终是那最不可缺少的一环。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句标语刷遍了田间地头。这个由山区农民率先喊出的朴素口号,话糙理不糙,很快流行全国,至今热度不减。

  农村公路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人们愈发认识到“路”的重要性,修路脱贫渐成社会共识。城市和乡村都兴起一股修路热潮,那个时候,老百姓坚信“路通财通”,连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也总喜欢写“马路通到我的家门口”,言语中充满自豪和期待。

  乡村之路,成为改善村民生存环境的关键。曾经读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地处大山深处的一偏远乡村,一位乡民养了一头重达600余斤的肥猪,准备到山外去卖,按当时的市价,可卖4000多元。可是由于不通公路,无法运出山去,最后,全家合计,只好自己吃肉,结果,“一家六口人,一年到头几乎顿顿吃肉,吃得恼火!”主人这样说。居然有吃肉吃得难受的人!在高速路日趋增多的今天,这个行路难所带来的故事,依旧发人深思。

  乡村的路,多种多样。譬如“百步九折萦岩峦”的羊肠小道,宛若“竹溪深处板桥斜”的田野阡陌,以及“路做之字折”的峭壁窄径……有了乡村的路,村民的生活视域得到延伸,他们打工、赶集、走亲戚、串门子、耕读婚嫁,就有了依托。

  乡村的路,常常是伴随着村庄成长的阵痛。这是一个集贫困、坚韧、勤劳、质朴于一身的生活群落。生活在这里的人,盼望路好走,物好购,山货好卖;病好看,学好上,农资好买。这些基本的需求,因为路的贯通,逐渐步履坚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们有很远的路要走。

  路,如人之血脉,将大山与河流,城市与乡村,个体与族群,紧紧相连。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年终问答 00018 乡村的路 2013-12-24 3306100 2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