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构建乡村精神家园

——余姚农村文化礼堂纪行

  构建乡村精神家园

  ——余姚农村文化礼堂纪行

  张伟 谢敏军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必须把文化引领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礼堂就承载了这一切的意义。

  今年,余姚市经研究确定首批25个文化礼堂建设村,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观摩会,制订奖补政策,部署推进建设工作。

  无论是骄阳下沉闷的午后,还是黑暗里寂寥的长夜,礼堂里的一段舞曲、一幕电影、一场论坛、一堂讲课,都有可能成为心中的一盏明灯,点亮农村的生活,照亮眼前的日子。 打造千家农村文化礼堂,这不仅是浙江省政府今年主抓的十件实事,也是基层群众生活发展的需要。

  初冬时节,穿行在一个个文化礼堂,不禁让人想起冯骥才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

  我们无法让每一个古村落保持原貌,但可以收集她的精髓,让她在文化礼堂里栖息并得到传承,滋养人们的心灵。

精神殿堂:传承历史文明的家园

  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最高的识别度,或许就是一座座“文化礼堂”。

  黄家埠镇十六户村位于杭州湾畔,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红色通道,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曾为该村题写“红色通道十六户”。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泰栋曾多次到过十六户村,每次去他都忧心忡忡,这片土地上沉淀了太多的感人故事,村民曾织出大批土布送给新四军,曾用木帆船将大批新四军战士送到对岸……他担心新四军老战士都去世了,这段历史会被人遗忘。

  如今,历史终于有了安放之地。引水江畔,一条250米的道德文化长廊落成,三大版块、71个版面,讲述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令人感奋的新农村建设成就,描绘着新时期十六户村的精神风貌。步入十六户村委会大院,原先简陋的小舞台扩建成了现在的“欢乐大舞台”,十六户村全年的重要文体活动都将在这里举行。十六户村的家园馆以“红色十六户”、“民俗十六户”、“靓丽十六户”、“活力十六户”、“最美十六户人”等五大板块,用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相结合的展陈形式,生动地展现着十六户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乡村的记忆和技艺在这里传承。

  这是今年初启幕的“文化礼堂”建设中十六户村的变化,该村深度挖掘“红色十六户”的特色文化,为百姓筹建起一个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精神家园。

  走进十六户村,浙东引水工程穿村而过,约60米宽的江面碧波粼粼,江堤上绿草如茵。江畔是占地面积约80亩的安置小区,150栋农民别墅整齐排布,附近田野上葡萄大棚、榨菜种植基地等条块分割,水泥路四通八达,全然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要做好这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外,还需要有村民寄托情感、获得精神力量的空间,并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让群众文化唱主角。”十六户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锋这样理解“文化礼堂”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定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化礼堂”是其外在形式,“精神家园”是其内在本质。余姚市将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有效抓手,通过“文化礼堂”建设,真正整合硬件软件、融合时间空间、凝聚百姓百心,使“文化礼堂”变成“精神殿堂”。

  2013年余姚建成25家文化礼堂,从2014年开始每年建成30家以上,力争至2017年在全市265个行政村中有一半以上建成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在余姚新农村的土地上发芽壮大,承担起更多的使命。

  讲堂、礼堂、“春泥计划”活动室、道德评议室等相继落在了十六户村村委会办公楼内,有的原本就有,有的由会议室改造而来,建筑还是原来的建筑,但内涵和使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按照“吸引群众参与、提升群众素质”的要求,这些“文化礼堂”的组成部分常年组织开展形势政策、致富技能、法律常识的教育培训和道德评议等活动。

  寒暑假是“春泥计划”活动室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聚集在这里学习生活,村里的退休干部给他们讲十六户村里的“红色历史”,村里的剪纸老人来教他们剪纸艺术……这一切都在慢慢丰盈着乡村百姓的精神世界。

文化乐园:展示乡村文化的舞台

  农村文化的魅力来源于群众的创造力,余姚“文化礼堂”把这种力量放大、升华。

  走进河姆渡镇翁方村,布置精美的大舞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舞台有固定的背景墙,配齐了灯光、音响等设施,建了一个附属管理用房,总面积400平方米,广场可容纳千余名观众。

  这是余姚文化礼堂一个常设项目“欢乐大舞台”的标准模版。余姚以“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擂台、月月有主题”为要求,以“欢乐大舞台,有你更精彩”为理念,创设“欢乐大舞台”文化活动品牌,把群众自发的文体活动引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实现了锻炼基层文体队伍、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目标。

  全市还制订统一的基本建造标准,要求台宽12米以上、进深10米以上、台高1米左右,台面为平整的水泥地面或防腐木质地板,设有背景固定装置或固定式背景,舞台两侧设有2米左右宽阶梯。按照建设规划,3年内逐步建成60个。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20个“欢乐大舞台”,活跃着120余支业余文化团队,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5场次,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和浙江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流动大舞台》栏目还分别走进天华村、马渚镇的“欢乐大舞台”。

  “欢乐大舞台”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隐藏于农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逐渐苏醒过来。

  说起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喜爱,翁方村宣传文化员杨群想起了一件事儿。那是某一年的新年,村民们突发奇想,自己搞“春晚”。于是,几十个村民张罗开了,请来了音响等技术团队,用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十几个精心编排的节目组成一场约2小时的演出。

  半个月以后,几个村民谈起这场演出仍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太好看了,没看够”,很希望“再来一场”。杨群深深明白,仅靠以前单纯的送文化下乡远远无法构建起百姓的文化乐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参与和创造热情,才能让农村文化充实起来。

  在翁方村“欢乐大舞台”旁的一个宣传窗上,贴着“欢乐大舞台”今年的演出时间表,笔者看到,几乎“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擂台”,平时戏曲擂台赛、舞蹈擂台赛、歌曲擂台赛等轮番上演,选手无分男女老少,只要报名就能参与。到了年终,各擂主的精彩表演就凑成了一台热热闹闹的晚会。

  宣传文化员杨群告诉笔者:“从前,各种文化活动也在搞,文化礼堂建设开始后,文化活动内涵丰富了,活动也比以前更规范,更系统了。我们制订了全年的活动计划,活动的常态化能更好地满足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定期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群众从“看文化”到“演文化”,从“送文化”、“种文化”到群众创造文化,充分体现群众参与性。同时,各地形成了一批乡土文化活动品牌,如马渚镇的“梦飞渚山”、季卫桥社区的“周末30分”、翁方村的“擂台达人秀”等。

教育基地:提升农民素质的平台

  走进余姚市马渚镇沿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整洁的村庄和洁净的河道。在这里,“人穷不要紧、人品最要紧”这样的话语妇孺皆知,在这里,红白事新办、封建迷信不搞成为共识;在这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成为村民遵守的规则……

  问及原因,村党委书记王水源说,村里的“文化礼堂”就是我们身边的教育基地。

  村西头,新建的文化礼堂家园馆即将竣工。村里的古时候清政为官的乡贤和悬壶济世的仁心医者的故事,被搬进了村史陈列橱窗中。村里好人好事上墙,成了“好人榜”,研究生以上的本村青年学子可以上“学子榜”,9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上“长寿榜”……典型引人,道德风气,激励乡人。

  在沿山村村口宣传栏的“道德台”上,笔者看到一则则好人好事:办小企业的汪志江利用一技之长为村民义务修理家电2000余次,好丈夫汪加建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料患精神病的妻子,好婆婆徐秀梅带着瘫痪的儿媳四处求医,村民宣炯康主动退还粮站工作人员多付的1000余元卖粮款,孙南康老人拾到价值2000余元的新手机千方百计寻找失主……这些故事都被搬上“文化礼堂”的道德大讲堂,这儿几乎成了村民道德评议会弘扬美德、鞭挞丑恶的园地。

  针对村里出现的家庭不和、邻里纠纷等“焦点”问题,2001年底,沿山村成立了村民道德评议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对村里发生的事情随时展开评议。

  哪家婆媳不和了,就找道德评议会评理;哪家发生邻里纠纷,就找道德评议会调解;村里有好人好事,道德评议会张榜表扬;出现不文明现象,道德评议会进行批评教育。道德评议会还开展了双学双比户、环境清洁户、邻里团结户、婚育新风户和孝心户等“五个文明示范家庭”的评选活动,使村民的道德行为有了具体的目标。

  通过道德评议和“五户”评选,村里树立了一批草根典型。身边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让村民觉得可信、可亲、可敬、可学,从而营造了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而作为“道德评议室”里的重头戏,每季一次的道德评分,雷打不动。全村700多户人家的所作所为被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细细评议,并打出道德积分。凭着这些道德积分,十几户农民可以无抵押无担保从“道德银行”里贷出60多万元用以创业致富。

  文化礼堂更是村民接受各种教育的场所。水产养殖、杨梅种植、家政报务、礼仪培训、经济人培训,一场场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培训班引得村里老小纷至沓来。60多名党员村民代表求知若渴,还跑去市委党校封闭培训3天。

  身边的教育阵地,身边人和事成为教材,余姚的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重要基地。

  当前农村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眼前。“文化礼堂”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工作的人情味,让农民在道德建设中的角色由被动变主动,从而使道德建设真正收到实效。

  图片和文字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构建乡村精神家园 2013-12-23 浙江日报2013-12-2300006;浙江日报2013-12-2300014;浙江日报2013-12-2300013;浙江日报2013-12-2300017;浙江日报2013-12-2300018;浙江日报2013-12-2300025 2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