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科学 ”年终特别活动第二波——

被加工的空气:
雾霾防护指南

  本报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邰秀珍

  青稞人物:

  张旭 SciX Lab创始人、理论

  物理学硕士

  雾霾天又来了。来自中央气象台的预测,12月26日前,受地面高压影响,我省气象扩散条件较差,雾霾天气多发。

  “雾霾”,是这一年我们对空气最深刻的感受。科学家估计,雾霾高发或将持续一二十年。

  清新我们的空气,与其等待“大风刮”,不如主动起来,把自己“打造”成半个空气专家。21日,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和果壳网承办的“科学+”年终特别活动“被加工的空气:雾霾防护指南”,邀请到SciX Lab的创始人张旭为我们提供专业对策,探讨空气污染下保护呼吸的科学解决方案。

  是什么混入了我们的空气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哪些污染物?”一上场,张旭就向观众抛出这样的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比如室内或车内空气污染的有,PM2.5、苯、甲醛、细菌、病毒等;而在室外,PM2.5、PM10、臭氧、氧化氮、二氧化硫、铅等污染我们的空气。

  生活中,如果您有以下这些症状,可能是正在受到空气污染的侵蚀:

  如果有轻微的眼刺激,咽部干咳等。这可能是刚刚吸入臭氧的症状。一旦经过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潜伏,就会发生胸闷、呼吸窘迫、肺水肿,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而PM2.5,则是这样进入人体:它可能穿过鼻腔,通过气管支气管的纤毛,被深吸入到肺部,穿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遍布全身。颗粒物本身或其吸附的有害物也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对健康造成危害。对于发育阶段儿童,心脏和呼吸道疾病患者而言,他们属于PM2.5的高危人群。

  在国际权威期刊刊发的《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室外空气污染在我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均排名第四位,空气污染恶化以及老龄化人口带来的中风及心脏病发病率正在增加。

  PM2.5,来去何处

  一般来说,检测PM2.5有β射线衍射法、微量振荡天平法和激光室法三种方法。张旭和他的团队曾做过PM2.5实测实验。

  “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PM2.5 在空气中的平均悬浮时间近千小时。”张旭说,PM2.5 大气消光率要远远大于同质量的PM10,能够在空气中以布朗运动方式扩散。

  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PM2.5浓度在冬季是最高,这个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张旭说:“恰恰是春夏秋三季浓度要比冬季高。”他现场展示了一张表格,依据在2004年对北京地区的研究,表明PM2.5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硫酸根、硝酸根、氨根,“在冬季的时候,这三个组分是最小的,春夏秋三季组分是最高的。如果除去沙尘暴的影响,依然是春夏秋三季比冬季要高。春夏的区别不大,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也类似。”

  缓解PM2.5,有些误区我们需要正视:密封不好的房间,室内外PM2.5较快趋于一致;PM2.5与高度、市郊、公园等地关联不大;关闭门窗不会有效降低室内PM2.5;空气加湿器不会有效降低室内PM2.5;植物对PM2.5的吸收作用极为微弱;有风天气对降低PM2.5起决定性作用;季节对PM2.5改变很大等。

  跑赢污染的生命长跑

  “面对现在室内外空气污染,最好的对策是减少暴露时间。”张旭说。

  室外空气PM2.5超标时,选择使用滤除率95%以上的口罩;口罩最好带有呼吸阀;这些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抛弃,不能反复使用。

  户外的空气灾难,不仅仅是PM2.5,滤除更多有害气体,最好购买复合过滤能力的口罩。而杜绝室外空气污染的最终解决方案就是回到有空气净化装置的室内。

  “尤其是冬季的逆温气候,尽量不要出门。”张旭说,1952年发生在伦敦的雾霾事件,逆温层不到500米,所有的污染物都在近地范围,直接导致四千人死亡。

  张旭介绍,目前空气净化器在我国的普及率不到3%。在国外,空气净化器功能主要是去除花粉和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污染更为严重的我国,空气净化器则被生活在灰霾天气下的人们寄予重任——“去毒”和“去污染”。

  据介绍,国外的家庭空气污染来自于家庭内部——灰尘、花粉、病菌、螨虫、猫狗异味,最重要的是处理香烟等。最直接有效的净化方式就是开窗。在我国,家庭空气污染来自于室外大气污染、室内建筑材料、各种塑料用品以及纺织品。

  “使用净化器就和看没有字幕的外国电影一样,净化效果不容易被看出来。大家选择净化器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洁净空气量’(CADR)的净化器。CADR值大小要根据净化环境选择。”张旭认为。他说,在国外基本没有大CADR值和全功能净化器。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选购原则:一、是否需要滤除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二、净化器系统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

  在现场,张旭提到一部黑色幽默电影——一个人一直被人拿着勺子追着敲打,周而复始,他就被勺子活活打死了。这部影片翻译成中文——《用极度低效的武器进行的慢得可怕的谋杀》。在当下,PM2.5无异于一把不停击打的勺子,追赶着我们,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被加工的空气:
雾霾防护指南
2013-12-23 3306282 2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