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贺田村——
垃圾分类进村来
记者 刘乐平 江晨
本报讯 竹海茫茫,小溪穿村而过,水石相搏——12月20日傍晚,记者走进位于龙游县南部山区的大街乡贺田村,不禁感慨:这里果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信步走进村里一户人家。这是一幢典型的农房,二层楼,院子里砍好的木柴码放墙角。主人陈张菊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得意地笑道:“进来坐坐吧,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很干净!”记者在屋内转了一圈,家里虽然陈设简陋,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清爽爽。
60岁的村支书劳光荣领着我们沿着村道往里走,在路边,记者看到一块用白色栅栏围起来的空地,“这里就是村民们丢垃圾的地方了”。劳光荣说,这样的垃圾投放点在全村一共有23个,每一个都有编号。
在3号投放点,我们碰到来丢垃圾的村民陈雪琴,她手上提着一个黑色垃圾袋,上面印着编码——“3区3号”。“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是户主代号。我们家在3区,这个号码就是我家的代号。”
劳光荣说,贺田村360多户村民,每户人家都有编号垃圾袋。有了它,村里的垃圾就像办了“身份证”。村里还要求农户上午8时前或傍晚5时以后将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点,农村保洁员每天上午9时前清运完毕。
更严格的规定是,垃圾必须严格按有机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分类。有机垃圾指的是剩饭剩菜,可用于还山还田作肥料;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在低洼处以作填坑造路备用;可回收垃圾要扔进黑色垃圾袋,包括废纸、易拉罐等,村里会专门回收。
村支书劳光荣做过统计,现在村里每天产生的垃圾比以前减少了80%。“垃圾处理员每天一趟车都装不满”。
2010年,贺田村开始全面试点垃圾分类。村民陈张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做垃圾分类,她经常上记者的镜头。
村里环境好了,村支书劳光荣动起了致富的脑筋,他要把环境好变成效益好。最近,村里正引导农户建好红提、蔬菜等基地,发展乡村休闲农家游。村里已经建起了统一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记者手记】当城里人一次次为垃圾分类难以持之以恒,分类难以落实、面对垃圾围城而无计可施时,垃圾分类在有些农村已经实现。如今,各地农村都在推广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定时定点投放,可追溯、无害化减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