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共享品质生活
海盐试水就地城镇化
记者 李回雄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李刚
本报讯 哪里是城?何处是乡?在海盐,城乡二元鸿沟正在慢慢消弭。城在乡中,乡在城里,一幅全境城镇化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海盐近年来探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农民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
农民进城,先得让他放心转换“身份”。为此,海盐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既享受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又从农民的身份中解脱出来。一张集体资产股权证,让集体资产变成村民手中不断增长的活钱。海盐县农办副主任方忠明算了一笔账:全县105个村中已有95个村完成了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已改制的村集体资产去年可分配收益4763.04万元,村均47.63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就地城镇化需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支撑。海盐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通市场,以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日前,海盐县又启动了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村民今后可拿房子做抵押贷款创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近12万亩,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催生了400个规模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场212家。
农民变市民,就业是关键。近年来,为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海盐搭建农村劳务合作平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进行劳务登记、培训、管理、劳务分配和发送,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去年以来,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17万人,培训后大部分在其居住地附近的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
百步镇得胜村整村搬迁到集镇后,村里成立了劳务合作社,吸收社员208人,其中以“5060”人员居多,劳务合作社已与县内多家合作社、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记者见到年过六旬的吴荣宝时,她正在熟练地用细线串连商标。“合作社不仅教我们手工编织技术,还帮我们揽活。”吴荣宝说,她一天能赚四五十元。去年,得胜村劳务合作社共帮助村民获得劳务收入150余万元。
农民就地城镇化,享受的公共服务不打折。海盐西塘桥街道居民李方琴一家搬进滨海花苑小区后,不仅住得宽敞惬意,购物有超市、喝茶有茶馆、健身有公园,就连垃圾也有人管了。在滨海花苑两公里范围内就有幼儿园、银行、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公共自行车租借点也建到家门口。目前,海盐将全县3953个自然村规划为9个新市镇和69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从而引导8万农户逐步向城镇、社区自然集聚,共享品质生活。
“异地城镇化让农民获得市民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最终还是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县委负责人说,海盐探路就地城镇化,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