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里的小“学霸”
本报记者 潘海松 摄影报道
“可心课外参加多少个兴趣班?”
“好多。”
“我想跟踪她拍摄一个礼拜行不行?”
“哦,这要是报道出来,会不会有负面效应?虽然是她愿意做的……”
可心,大名叫刘坷鑫,是杭州竞舟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小学了,可心还愿意参加那么多的兴趣班吗?
可心妈通过QQ传来的信息有点吓人:一周时间,可心参加的课外培训有芭蕾舞、爵士舞、中国舞、钢琴、阮、二胡、声乐、模特、硬笔书法、儿童画、计算机等十多项,还去体验了少儿英语。每天至少有一项,最多的星期六,从早到晚要参加6个培训班,一周培训班总课时达十几小时。
在微信朋友圈,可心妈把照片先晒了晒,“望可心兴叹”者众,认为可心太辛苦,“比大人档期还满”。可心妈回复说,现在小学放学早,家长下班晚,不陪着的话,在家基本上是摸摸这里、摸摸那里,时间就浪费了,还真不如到兴趣班学点东西。
可心参加的兴趣班,有她的玩伴、朋友和幼儿园同学。一位同学学好了,另一位同学不甘示弱,家长硬是把孩子要强的心态,引导到学本领上。但一周要参加这么多个兴趣班,孩子们吃得消不?
记者一周跟拍下来,发现可心练琴时会跟大人“讨价还价”,耍点小孩子脾气。可心妈说,这些课程都是可心自己要求学的,但看着孩子学得苦,准备明年要减负一些。
记者发现,像可心这些孩子,生活在小学开始就在招“特长生”的体制下,学校兴趣班供不应求,进少年宫兴趣班需要摇号拼人品。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在城市遍地开花,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即使孩子们自己愿意,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