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张蓝图抓到底

“腾笼换鸟”看浙江

  据人民日报报道 放眼四望,全球经济依旧低迷!然而,浙江的经济却绽出惊人活力:

  ——福布斯发布2013中国最富有10个县级市排行榜,浙江独占5席;

  ——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2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占139家,位列榜首;

  而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浙江GDP前三季度增幅同比增长8.3%,比全国同期高0.6个百分点。

  ……

  浙江经济所以如此,缘于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实施的“腾笼换鸟”战略。

  制约之痛:

  经济大省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2004年,浙江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13万亿元,一个陆域面积仅有10.18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小省,一跃成为我国第四个GDP超万亿的“富省”。

  大跨越,令浙江人欣喜!但同时,压力也骤然而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浙江率先遇到了“制约之痛”和“成长的烦恼”:以民营小企业起家的浙江,多年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正在弱化;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浙江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却明显偏高。以劳动力价格为例,2003年浙江职工年平均工资21000元,而四川、山西、湖北分别为12300元、10290元、10570元,浙江高出了近一倍。

  再看土地、能源情况:浙江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多一点。2001年至2003年,全省平均每年减少耕地58.45万亩;全省一次能源95%以上靠外省调入,电力供应已转变为全面性、持续性紧张。许多企业面临无地建厂、无电开工的窘境。

  在国际市场上浙江产品也承受着重压:2002年以来,浙江遭遇美国、印度等12个国家提起的“两反一保”调查54起,从打火机、轴承、眼镜、纺织品、茶叶、家具到鞋类,几乎涉及了浙江全部大宗出口商品。

  最令人揪心的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2003年,浙江每创造1亿元GDP需排放28.8万吨废水,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

  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浙江经济发展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2004年年底,在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只有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腾笼换鸟:

  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浙江有50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5个行业、24万家企业。但“铺天盖地”多、“顶天立地”少——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腾笼换鸟”,是不是要把小企业淘汰,换来大企业、大个头?不少人担心,小企业虽然水平低,但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小企业遍地开花的浙江来说,“换”得不好可能会伤筋动骨。

  经过周密的论证,浙江统一了思想:所谓“腾笼换鸟”,并不是简单地腾小鸟换大鸟,也不是一概淘汰传统的工业企业。而是要下决心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说到底,“腾笼换鸟”,就是对现有产业优化提升,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最终实现“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飞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按照这一思路,浙江一手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手淘汰落后产能。2005年,《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导向目录》出台,明确了4大类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即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循环经济;明确了36个重点领域和100项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与此同时,省经贸委还抓紧调研出台《浙江省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有步骤地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以进一步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加快工业用地集约和置换利用。

  针对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别较大的情况,省经贸委还制定了《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目录》,切实有效地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并形成完整的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整个制造业水平的政策引导体系。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随后,“腾笼换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

  十届省委确立了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工作主线,为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了探索之路。

  十一届省委提出了“八八战略”,以“凤凰涅槃”的勇气、“腾笼换鸟”的举措、“浴火重生”的气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上新台阶。

  十二届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形成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2012年6月以来,浙江进一步加强“腾笼换鸟”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提高落后产能要素使用成本,进一步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祭出重招:

  细算资源占用与产出账,下猛药根治“低、小、散”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调度下,各市县纷纷使出重招:

  以“低、小、散”著称的温州,对不同产业亮出“红黄绿”牌,限制传统产业低端产品的生产,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譬如,对“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不予提供土地,而对列入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予以优先,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予以优先,对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予以优先。

  湖州,对全市电镀以及南浔有机玻璃、长兴粉体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2012年共腾出用能空间15万余吨标煤,是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5倍。

  嘉兴,出台了“两退两进(退低进高、退二进三)”配套措施,2012年清理闲置土地3240亩,腾退低效用地超过1万亩。

  绍兴,以“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使工业用地的亩均税收从6.2万元提高到7.6万元,亩均投资强度由200万元增加到240万元,增幅在20%以上。

  ……

  各地齐发力,全省经济发展空间被有效释放了出来:2012年全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土地12744亩、节约能源139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约14582吨、4809吨,大大超出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凤凰涅槃:

  以创新促转变,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腾笼换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由“低、小、散”向“高、新、尖”发展,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化,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

  你瞧,绍兴的纺织业,长期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短腿。而今,绍兴纺织业向设计、营销这条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七色彩虹”是对美出口最大的中国针织面料供应商,以往生产的普通面料,售价仅为每米10元左右。升级后,每米面料可卖到60多元。新昌是个山区小县,依托高新技术支撑,三花集团开发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一年半时间申报了52项专利,能效提高30%以上。

  诸暨大唐镇袜子产业的发展,似乎能更直观地看清这种变化:大唐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袜业之乡”,每秒生产365双袜子,从业人员近20万。这种手摇袜机式的家庭作坊,尽管生产出了全球1/3的袜子,但由于没有知名品牌,没有独领风骚的技术,市场竞争只能靠拼价格。

  如今,“大唐袜业”旗下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省名牌产品20个、省著名商标17个、省出口名牌产品4个。莎耐特袜业,产品风靡欧美市场;丹吉娅袜业则率先独创“统一订单、统一配料,分散加工、统一管理”的生产方式,完成了由行业标准受限者向行业标准制定者的转变。如此一转变,企业利润率连续3年年均增长17%以上。

  大家知道,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同样是在刀剪行业里延续了300多年的老字号,“王麻子”已经式微。“张小泉”却越做越大。秘诀是什么?“腾笼换鸟”——市场需求是第一信号,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该改就得改。他们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信息和需求,将产品扩展到剪刀、厨刀、指甲钳、小刀四大类。相继开发出园林用剪、美容美发用剪、儿童用剪等系列产品。凭借新颖的样式和过硬的品质,产品不仅占稳了国内市场,还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大唐袜业、张小泉一样,浙江还有许许多多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传统产业,经过“浴火”实现了“重生”。杭州万事利走“面料—礼品—装潢—艺术品”的产品发展路径,成为丝绸行业领导者;嵊州巴贝走“面料—领带—装饰—高档服装”的产品发展路径,成为服饰行业重要品牌;宁波贝发走“笔—办公笔—礼品笔—环保笔”的产品发展路径,成为制笔第一品牌……

  其实,更令人欣喜的当属“腾笼换鸟”中浙江人探索出的“电子商务浙江之路”: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开疆拓土,切实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提升小企业全新的竞争实力,实现了传统实体经济与新经济模式的完美融合。以服装制造业为例,服装企业需要的纽扣、布料等材料,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和天猫等平台发出,上游电商企业获得订单后迅速协调整个供应链,调动物流企业发货,实现了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生产周期缩短了,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周边,如今聚集着约5万家网商。每天,源源不断的网络订单抵达这里,一批批的货品随后被发往世界各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腾笼换鸟”看浙江 2013-12-21 浙江日报2013-12-2100012 2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