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最当下的中国

  特约撰稿 王旭烽

  《时论中国》一书是由一个“忧国忧民”式的知识分子群体所秉笔直言的作品。

  2009年我写完长篇纪实文学《家国书》,那实在是完成了一次内心对于“家国”探究的历程。年少时,家国予我更多的只是一个历史与文学的名词,是南唐李后主“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诗意的惆怅。实则中国人的家国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关系。

  然而,“家国”也是在被一代代人质疑、订正、重构与建设的。我们的社会总是存在着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牵动着知识分子深度的思考与忧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应扮演“黄昏中的猫头鹰”。但耳边往往激愤的情绪泡沫很多,理性的深度思考很少;逞口舌之快的批评很多,解决问题的建议很少。读《时论中国》,从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四大领域透析我们当下的家国。评论文章时而是长枪大戟,时而是匕首投枪,往往能够将许多热点问题在线上线下的一片口水之中条分缕析。多维度、多角度地把一个最当下、最鲜活的中国社会摆上了急诊室的手术台。

  首先是破题。书中对当下中国提出了一连串关键性、见水平的问题。在经济方面,如何寻找改革红利?如何推进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利率能否走向市场化?在社会方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网络反腐,利弊何在?对极端暴力有何对策?怎样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在文化方面,如何找回失落的信仰?如何坚守社会的“底线伦理”?在国际方面,能否构建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怎样正确地看待“航母热”?

  面对这串严峻的问号,迫使每位读者发出家国处境的焦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是一本忧患之书,也是一部思想之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超越个人情感的士子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固有传统。从抱石沉江的屈原,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从文天祥“沛乎塞苍冥”的《正气歌》,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不管是乡野小农还是高官巨贾,“家国”二字,在中国人心中重逾千钧。

  《时论中国》可视为一部提出问题,并试图合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书”,但我还是看出这些思想印记背后更为本体的内容。家国,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千年积淀,华夏传承,家国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生命之核。如此,精神有了归宿,生命乃有意义,短暂而有限的生命,就此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无限之中。这可算作是我在书外对中国的一种解读吧!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最当下的中国 2013-12-20 3299860 2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