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秘色青瓷
东山再起

  上虞日报记者 郑志勋

  一

  溯上虞曹娥江而上,有江南小镇名上浦,境内有东晋名相谢安隐居地东山。千年以前,东山脚下的曹娥江两岸,曾是夜夜灯火通明,上虞先民创烧越窑青瓷,不仅使上虞成为了世界青瓷的发源地,还一度占据了中国制瓷业的统领地位,赢得了“类冰似玉”和“千峰翠色”的美誉。

  闻说上虞“东山越窑青瓷坊”成功还原出业已消失近千年的秘色瓷,近日,我们着意对秘色瓷前世今生的探寻,赶赴上浦镇采访上虞越窑青瓷传承人董文海。

  二

  董文海的越窑青瓷坊,设在曹娥江畔一间普通的农家院子内,工场不大,人员也不多。很难想象,代表着越窑青瓷最高水平的秘色瓷,就是在这个小小的作坊里还原出来的。

  他身后的架子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越窑青瓷仿品,其中的仿五代秘色瓷精品,质地细腻,纹理致密,色如山峦之翠,釉似玉石之润,格外精致。

  “这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董文海拿起他仿制的一件秘色荷花杯和古代秘色瓷碎片比对,“釉色已完全相仿。” “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董文海认为,就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正宗的“秘色”,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也就是“千峰翠色”,这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泽,清秀柔和、宁静淡雅。

  陪同我们的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景荣说:“越窑瓷器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其瓷质不但釉色类玉类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众多千瓷百态,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上虞不仅是越窑青瓷的中心生产地,还专设了官窑‘秘色窑’,其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线划花纹,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为世人所珍视。”

  董文海告诉我们:“父亲母亲都是做陶瓷的,我也有几十年做陶瓷工艺的积累,我相信我比别人更有条件把这种失传的技艺找回来。”

  他说的失传的技艺,正是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鼎盛于唐朝、五代时期。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在《秘色越瓷》中妙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算起来,57岁的董文海做陶瓷这行已有40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是原上虞陶瓷厂副厂长,参与组建“上虞陶瓷厂越窑青瓷研究所”,还参与实施了“仿六朝越窑青瓷”科研项目。

  三年前,他把家和手工作坊都搬到了古代越窑青瓷的原产地上浦镇,并在古窑址边上承包了数亩土地,把老祖宗失传的技艺找回来,还原越窑青瓷中的上品秘色瓷,一直是他的梦想。

  作为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境内曹娥江两岸古窑址星罗棋布。考古资料显示,上虞有古窑址近400处,是中国遗存古窑数量最多的县市,而上浦镇内的古窑址占了其中的60%以上。董文海在众多古窑址的寻访中,终于发现了传说中的秘色瓷碎片。他拿着窑寺前遗址的碎片与法门寺地宫里的秘色瓷照片仔细比对,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作为越窑青瓷生产的核心区域,上虞当是秘色瓷的主产地之一。

  凭借做陶瓷几十年所积累下的经验,董文海对碎片进行物理、化学定性分析,测定胎土的组成成分、釉色成分和烧制的温度,并一次次地通过实验验证。

  当秘色瓷碎片的各项数据出来以后,董文海便开始了自己的创烧之旅。为了做出最接近原件的秘色瓷,董文海烧了不止100多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当三件青灰湖蓝色仿五代盘和荷花碗终于小心翼翼地出炉时,董文海认为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秘色瓷,“我细细观赏这三件作品,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那釉色是如此地安静柔和,如此地润泽,在光线照射下,似有一泓清水缓缓向我袭来,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还能看到不同的颜色。”

  秘色越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终于重新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欣喜之余,董文海特意找到有关机构,对自己烧制出的秘色瓷与古瓷碎片进行物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显示,两者的成分指标基本一致。

  三

  类冰似玉的秘色瓷一经董文海还原,迅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关宝琮在东山作坊仔细端详一只青瓷粉盒后说,“具备了一件好的艺术品所应有的全部要素,简单、雅致、通俗,拥有了生产这些青瓷的农业社会的山清水秀、月白风清、闲适从容。”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郑家尧说:“在众多仿越窑青瓷作品中,这里的仿制档次最高。而看到过的古代越窑遗址中,上虞的窑寺前遗址最好。”

  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征集室主任、研究员耿东升,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周少华,以及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在看过董文海的秘色瓷作品后,纷纷对他弘扬青瓷文化的执着褒扬有加。

  近两年中,董文海创仿的秘色瓷作品先后夺得2012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银奖、2013年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省百位工艺大师绝技展金奖和省青瓷行业协会第三届青瓷传承与创新评比展银奖。

  上虞区委书记孙云耀不久前在调研青瓷文化产业时指出,青瓷是上虞的一张金名片,要挖掘、传承、发扬好青瓷文化,致力于将越窑青瓷打造成为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产业。

  董文海告诉记者,“为了传承青瓷文化,我说服了在西安从事证券业的儿子董晖回到上虞,连同自己的妹妹和外甥一起搬到青瓷坊,学习越窑青瓷的烧造制作。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青瓷这一优秀的文化遗存传承给年轻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9 秘色青瓷
东山再起
2013-12-20 浙江日报2013-12-2000008 2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