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新生代重拾非遗绝活

  本报杭州12月19日讯

  记者 刘慧

  太美太神奇了——今天,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二楼“浙江乐清黄杨木雕、杭州抽纱刺绣新生代艺术家作品展”上,由我省新生代艺术家创作的77件黄杨木雕和抽纱刺绣吸引住了观众的眼光,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驻足惊叹。

  乐清黄杨木雕为浙江省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600余年的发展,艺坊百花争妍,人才辈出,衍生出黄杨根雕、劈雕、拼雕等多种形式,成为我国传统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尧辉的作品《赏乐》,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主人公陶醉于悦耳乐律中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省工艺美术大师牟湘波的《楼兰古韵》,将“西出阳关”的诗意淋漓展现……

  这些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及兴起,为当代木雕艺术注入新鲜血液,高敏的《捉迷藏》、黄北的《乐清龙档》、牟湘波的 《一家子》等作品,线条简练,古拙雄健,形成风格独特的雕刻艺术作品,先后被国内外著名艺术机构收藏。

  杭州刺绣历史悠久,与鲁绣、京绣、汴绣合称四小名绣,在中国刺绣史上颇有名气,“宫廷绣”、“闺阁绣”与“民间刺绣”在南宋时达到了鼎盛。萧山花边由国外传入,发展迅速,萧山成为“中国花边之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些织绣项目经过新老艺人的不懈努力,绽放了新的辉煌。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木雕作品以生活场景为主,刺绣作品以人物、风景为主。由省工艺美术大师潘晓颖创作的双面绣《巨嘴鸟与鹦鹉》,构图丰满,活泼欢快;省工艺美

  术大师金家虹的《凤蝶》将两只凤凰

  的形象组合成蝴蝶形状,为作品平添了艺术效果;省工艺美术大师余知音的打籽绣作品《乐伎》利用传统打籽绣针法对石刻造像进行生动刻画,将丝线的柔美和石刻的粗砺质感完美结合。

  新生代艺术家群体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无论是乐清黄杨木雕还是杭州抽纱刺绣,参展作品或敦厚朴实,或简约精致,创作风格、表现手法都让观众耳目一新,也让参观者感受到了新生代艺术家们热情澎湃的创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体现的是对传统元素的吸收,以及把传统融入现代的尝试,这是年轻艺术家最初也是珍贵的特质。

  正如余知音所言:本次展览彰显了新生代艺术家的希望与未来。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新生代重拾非遗绝活 2013-12-20 3303031 2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