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电话:(0571)85310716

  文/仇欢

  从苍南县城到岱岭畲族乡,车行盘山公路,如行云中,一会儿绕行“8”字攀缘,一会儿穿过密林,曲曲折折,盘旋而上,又绕山而下。“姐妹梦想到花坪,来到花园看花仙,听到树上洋鸟叫,好像表兄唱歌声……”一曲畲歌回荡在山间,将我们带进岱岭畲族乡富源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革命老区村,也是苍南县扶贫开发的成功案例。步入村口,便见一幅幅具有民族风情的墙画绘在新粉刷过的墙壁上,描绘着富源村的和谐安乐、美好生活,这些灿烂的色彩也深深印在了我们这些外乡人的心中。

  富源村是个与大山分割不开的乡村,过去大多数村民将家安在半山腰,靠山谋生计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

  拮据的生活让富源人开始思考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以产业带动经济。富源村大胆创新用地机制,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村两委巧施妙计、借力破解瓶颈制约,对搬迁后宅基地进行复垦,整出一片能够孕育农业产业的“新天地”。2007年,蜜柑基地开始建设,种植蜜柑508亩,目前已出产308亩。2013年,蜜柑基地全年劳作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采摘农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蜜柑基地吸引大量游客采摘,带动了周边农户进一步增收。富源村主任陈书宝谈及特早熟蜜柑基地开发建设让果农们普尝甜头时,笑得格外爽朗。他说,2012年又扩种了500亩的蜜柑基地,整个基地已经达到1008亩,有220户农户入股,其中低收入农户就有112户,预计盛产时产值可达到100万元以上,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另外,富源村大力开展来料加工业,建设400多平方米来料加工用房,让村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环保袋来料加工实现近百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富源村还种植300多亩油茶、40万平方尺大棚蘑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县率先成立的扶贫资金互助会,目前扶贫互助资金总额达6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异地搬迁后生产发展资金难的问题。正在规划的畲族民俗风情园,开发畲族文化旅游,将进一步带动该村农民的就业,实现工资收入持续增长。

  走访当日,巧遇正在来料加工点考察订单情况的外贸企业老总和同行的美国客户,他们纷纷对富源村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会不远千里选择这里作为加工点?山水的魅力,村民的朴实,畲族的文化,都让我们很心动,但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们对待每一个产品的态度,让我们很放心。”

  富源村是苍南县异地搬迁的一个缩影。

  苍南县目前有10个中心镇、2个民族乡,省定扶贫重点村191个、低收入农户5.2万户14.9万人。自2008年以来,共投资41818万元,建成异地搬迁小区(点)30个,在建异地搬迁小区(点)18个,实现异地搬迁5781户、22870人,切实做到了让搬迁群众“定心、安心、放心、暖心、舒心”。搬迁后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条件,农民主动寻业,就业岗位增多,加快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诚信、觉悟高的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致富能力。2008年以来,全县发展各类特色农业基地4.68万亩,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74个,来料加工点达355个,来料加工经纪人达37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6万人,种种资源的有效结合,带动了异地搬迁农户的致富增收。

  异地搬迁成为了苍南县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模式,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已不再仅限于一座房子或者一笔财富。他们在大山里唱起了一支小康的歌,歌声连接着过去又飘向更精彩的明天。

  从大山奔向小康

  ——走进苍南县岱岭畲族乡富源村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2013-12-19 浙江日报2013-12-1900018;浙江日报2013-12-1900016;浙江日报2013-12-1900017;浙江日报2013-12-1900015 2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