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患方本报座谈——
信任与责任,从沟通开始
本报记者 陈宁
一张黑白相片,一次深深的弯腰——上周,本报发起“相信·诊室24小时”系列报道,这幅百年前广济医院(浙医二院前身)院长梅藤更和小患者相互鞠躬的画面,走进了万千读者的视线,引人深思。
“相信”二字,是医患关系之本。带着这样的视角,我们走进产房、疼痛病房和老年病房,三组体验式报道见报后,引发各界较大反响。我们发现,面对医患关系这个饱受质疑的议题,一种难能可贵的思考替代了怨愤与戾气。
顺着这样的思考,本报近日邀请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在杭医院一线医务人员、患者代表,举办了一场题为“重构医患关系”的座谈会。在这些医生和患者眼中,当前的医患关系并非剑拔弩张,偶发的个案激发了从未有过的思考——医患之间为何疏于沟通?医疗教育如何避免制式化、培养出更好的医生?怎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我们如实记录下这些声音。或许医患关系的重构尚需时日,但唯有冷静和客观,唯有相信与尊重,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技术重要,还是沟通重要
热点:据统计,80%的医患医患纠纷并非源于医疗差错,而是因为沟通不畅。
思考:座谈会上,“沟通”成为出现最频繁的词汇。有效沟通成为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石,但缺少时间沟通、不懂沟通技巧也是一道有待破解的难题,它甚至比医疗技术更重要。
朱永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
我在一线工作多年,大多数患者与我的交流很顺畅。为什么我们觉得医患关系紧张,因为病人太需要好医生。换位思考,病人站着等了一上午,却只能花两三分钟看病,他们肯定有一肚子的委屈。在有限的门诊时间内,我选择花更多时间和病人交流,放慢看病的速度,我做不到一天看100个病人,我选择一天看50个。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有更多思考,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医患关系的紧张。病人找到你看病,就已经把信任交付于你。比如当患者麻醉了之后躺上手术台,他完全失去意识,医生在他身上做任何操作,他都浑然不知,这就是最大的信任。作为医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郭希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务科副科长
在我看来,目前,医生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差的,这和医患关系的恶劣不无关系。
医生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一个医生如果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医疗纠纷就能够减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目前,小医生没有技巧去沟通,大医生又没有时间去沟通。
从病人层面看,国内大部分病人的医学常识很贫乏,以致难以和医生正常沟通。另外,病人的期望值很高,觉得花钱了就应该得到医院“保证不出事”的承诺。
倪斐琳
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
大专院校对护士的培训,比较注重业务知识和专科护理,人文的培训远远不够,护士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医院就应该对她进行人文培训。一个护士的眼神、音调、说话语气都是影响到和病人沟通的,都需要改进。
医生工作忙,和病人的沟通有限,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去弥补医生沟通的不足,这或许能有效遏制医患纠纷的发生。
做医匠,还是做医生
热点:据估算,我国每年培养数十万名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穿上白大褂。
思考:短短几十年间,人们对医生的看法变了,医学生成为最彷徨的一群人。医患关系的改变,呼唤着学校的一堂课应该是——如何做一名医生?
李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务科科长
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年轻的医生,职业素养、职业手段都和老一辈有差距。现在,医学生进入大医院比以前更容易,这和我们的医院发展速度过快不无关系。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一群特别优秀又乐于奉献的人员。因而,医护人员自身的素质,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根本。
张祖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
医学初级阶段的教学,人文关怀的教育依然不够。尤其现在学科越来越细分,很多医学博士、硕士,有医学的深度,但是缺乏广度。医科学生认为只要把病人的疾病解决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人是一个整体,医生在治病时不能光看一个器官、一个系统而脱离了整体。现在医院提倡多学科诊治,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多个科室的集思广益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火花。
丁国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务科科长
医患关系的恶化,及社会对医生信任度的下降,已经影响到了医学院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年我考大学的时候,浙江大学的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相当。但这几年,医学专业已经变为调剂专业。加上近几年医疗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尤其是护理人员。当前的医学生很难像老一辈一样沉下心学习、成长,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去质疑,还是去信任
热点:中国医院协会2012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96%的医院有医生遭到过语言暴力,遭遇过身体暴力的达六成多。
思考: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状。缺乏信任,是社会大环境所致,亦是医疗常识普及不足埋下的隐患。
马伟杭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
医患矛盾为什么这么多?因为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很迷茫。人与人之间缺乏了信任,医患关系离不开这个大环境。
作为医者,你的职业决定了你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这种技巧并不是技术所能决定的。医生是要有人文、艺术和爱心的,是要抱着信任的态度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需要双向的、全面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当前的状况感到悲观失望。
浙江省每年有2亿多人次的门急诊服务量,绝大部分的医患关系是好的。病人是来看病的,不是来找茬的,医生需要有这样的认识,看到自身职业的伟大和崇高。这样面对患者,我们就能再多一份爱心和耐心。
吴洁人
杭州市红会医院医务科科长
诚信,是医患之间面临的最大问题。医生的诚,才能换来病人的信。事实上,每位医生都在这么做,但是在行医过程中,难免碰到病人对医生不满意。
出现矛盾后,解决的途径并不畅通。很多时候,病人到医院吵闹,却不愿意走相应的纠纷处理途径。部分病人只关心自己,有些病人进诊室还带录音笔,一开始看病,就想到录证据、打官司,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发生矛盾后,第三方的调节机构应该发挥作用,在第一时间介入医患纠纷,获取病人的信任。
徐凌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病房护士长
省妇保产科病房床位常年爆满,这是病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很欣慰。但是,每每看到社会上对医生护士的极端评价都觉得很心痛,我希望社会能够体谅我们的工作。希望护士也能像医生一样,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加自豪感和职业认同,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也将更大。当然,护士和病人的沟通,也需要改进。
付欢英
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病房护士长
我在护理岗位工作24年,在我看来90%的医生护士都很敬业。20年前,护士是一个令人自豪的职业。但现在,护士的生存状态堪忧,她们普遍压力太大,心力交瘁。当然,护士是临床一线的管理者,和病人的接触最多最频繁,她们的沟通能力都亟待提升,这对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很有帮助。
严志龙
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病人到医院是来求医的,不是来吵架的,医患关系不和谐,是他们对医院服务不满意的表现。现在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了,但他们忽视了医疗的复杂性和疾病的严重性,一旦医治结果不理想,他们就把矛头指向医生。因此医疗常识的宣教非常重要。我曾经在报纸上做过几期讲座,老爷爷老奶奶把报纸反反复复翻了个遍。
赵军
患者家属代表
在我心中,医生是一个很高尚、令人崇敬的职业。我的母亲一直在浙医二院看病,前段时间做了二尖瓣手术。我看到医生很忙,中午只吃盒饭,作为家属,我除了敬佩就是感激。
一旦医患纠纷发生,是不是应该有类似于谈判专家那样的专业人士出面,不应该让医生护士来沟通。一些患者认为,发生医患纠纷后只要“闹一闹”就有赔偿了,这种认识需要纠正。
医生责任,还是社会责任
热点: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百家大医院共发生医患纠纷232件,而现在,医患纠纷此起彼伏,多不胜数。
思考:数字上升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纠纷的发生,医生总是被推在最前的责任人,与此同时,社会、媒体、第三方机构也难辞其咎。
盛吉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
每一位患者生病了,都想寻求最好的治疗和救护。但实际上医学科学是有限的,疑难杂症要完全治愈还很困难。如果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在尽力帮助他、关怀他,重建信任,或许就可以避免一些医患纠纷。
张楚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院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运营模式,客观存在的趋利发展方式,公立医院内部竞争机制缺失与低效率,优质医疗资源的紧缺,患者看病的经济负担仍重,看病难短期内仍难改观,凡此种种,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就是不断上演矛盾冲突。出路在于改革。
王桢
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
现在医患矛盾不光数量多,而且处理的难度也在增加。第一,医生要从自身做起,如何沟通、如何奉献、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都是要去学习的;第二,医学常识需要普及,要让老百姓知道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第三,处理医患矛盾,需要依法办事,卫计委最近在考虑立法,对病人和医生的权利作相关的规范。
陈海平
杭州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
医患纠纷发生后,一些患者会请媒体的介入,但是很多纠纷在报道之后反而更尖锐了。因此,媒体不要一味追求时效,而应该做一些深入采访和分析,才能更加客观、公正。
叶卫江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
如果关怀到位了,每一句话都站在病人的角度,医患关系就能够被处理得更好。但医患关系的和谐,还是要依靠医改的推进。目前的推进仍然太慢,比如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得依然不够,投入在医生身上的费用也需要增加。
在“相信·诊室24小时”推出的同时,@浙江日报 官方微博发起了一次名为#医患关系如何修复?#的微互动。我们摘录一些网友的精彩点评。虽是微小的力量,却发人深省——
@初次相识88:最好的良药是创造更多的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医患双方的信任感,让医生对病人多一点耐心和笑脸,患者对医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才可能打开这个结。
@薛智之0616: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一方面要强调医院医生“强势方”应主动作为,着力提高医技,真心热情服务,公开医疗信息;一方面还要引导病人患者“弱势方”积极配合,支持理解医生,正确寻求利益诉求渠道,合理维护自身利益。
@开噗噗车的小Q:态度决定一切,若医生待病人如亲友,病人视医生如良师,那医患关系何至于如此紧张。
@酒后清醒的人:修复关系当然要靠医患双方大家努力,要加强对民众的医疗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让大家认识到,医生不是包治百病的。医生要对得起白衣天使的美誉,要耐心和不厌其烦地解释道理,凭良心为患者治病。
@我是天牛:其实不仅仅是医患关系的问题,人心有戾气,哪儿都会出现问题,比如前些天的伤害小孩事件。所以,解决医患关系问题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解决根源问题,医改、全民医保等固然有必要继续深化改革,但更重要的怎样让社会正常、道德回归、人人有安全感。
(本报记者 陈宁整理 本版部分图片由本报记者 朱卫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