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
医患关系
“好的医生应该具有三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就是良心” ——梅藤更
1881年,26岁的梅藤更被英国圣公会派往中国,3年后募款在杭州建成了广济医院(浙医二院前身)。他要面对的医患冲突远大于今天。因为彼时,国人在心理上本能抗拒西医。
当年见过梅藤更的人,说这位外国人十分可亲,“遇见不管他认不认识的人,都会先鞠躬,如果对方看上去年纪比较大,他还会拱手作揖,用蹩脚的中文说“你福气好。” 梅藤更说:“一旦人们欢笑的时候,一切敌意都化解了。生活里的乐趣和欢笑,比药更能让生病的人觉得振奋。”
疗效是最直接的说服力,梅藤更医治好杭州的八旗都督后,敌对的气氛就消失了。有位女性临终前叫来梅医生,对他诉说。病人的声音很小,很弱。梅医生没说话,只是坐近在床前听着。这一段沉默饱含无奈,也充满理解,这是医者的信念——不一定能治愈,却总是在安慰。
100多年后,王建安当了这家医院的院长,谈到了当年广济医院眼科门诊患者候诊时的情形,“病人很多,但井然有序,虽然一个个身着粗布衣,但都有地方坐。每个诊室的门都是紧闭的,其他病人在门口耐心地等候。医生都是衬衫加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白大衣笔挺整洁。这能说明很多问题。”
王院长的感慨针对当下现实而发,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医院是卫生之地,仪表即是垂范,梅藤更要求医者作出表率,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有交流需一旁轻声私谈,见面不能冷漠不语,须相互问候。行走不穿硬底鞋,避免发出声音。衣冠容颜在他看来是一个人对职业和患者的尊重,实习护士也须是蓝衫白裙小方帽白皮鞋白袜子,再戴上白色的假领子和假袖口。衣服由洗衣工人统一收集,清洗、烘干、熨烫整齐,脏皮鞋清洗后上好鞋油,每周一送还至宿舍门口。
广济护校的学生傅梅生回忆课程时说,伦理学贯穿始终,是最重要一门课,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不论是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
今天的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敬”这几个字,心里会难免一动吧。
梅藤更晚年最后一段时间,用于将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1934年8月去世。
纪念他的人在墓碑上刻着“仁爱而劳”。
(摘自柴静《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本报记者 曾福泉整理)